父亲的石水缸

王小泗

版次:03  2023年08月03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川北乡村,有一种老物件,它曾是家家户户必备的。那就是手工石头水缸。在我家,也有一个手工石头水缸,是我父亲亲手制作的。

那一年,川北地区遭遇罕见干旱。从初春到仲夏,老天爷没有降过一次像样的雨。田地龟裂,溪沟断流,井水干枯,庄稼接近颗粒无收。住在半山腰上的我们早早地就遭受到缺水的煎熬。母亲拿出家中仅有的一点积蓄,让父亲到乡场上买一个陶器水缸,却不料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踉跄摔碎了。母亲没说什么,父亲却受不了,他知道家里再也拿不出钱去买水缸了,但家里又急需要一个蓄水的地方。

午饭后,父亲背上铁锤和铁凿子进了后山,他要用手工的方法制作一口石头水缸。经过肉眼观察和铁锤试探,父亲选择了一块坚硬的“青石”作为水缸用料。

父亲摆开工具,开始制作水缸。他先画了一个圆圈,然后用铁锤和铁钳子从“青石”里取出一块块石渣,慢慢地,圆圈逐渐变成了圆形的水缸壁。再用铁钳子修饰和打磨石头的边缘,让水缸边缘更加光滑。最后,他把水缸底部的石头用铁钳子削平,几天后,一口石头水缸就完成了。父亲又请来几个乡亲把石水缸“八抬大轿”移到我家院子里一棵大树下。那一刻,母亲脸上露出了满意而欣慰的笑容,父亲也跟着笑起来。

父亲的石水缸可以容纳20多担水,按质量计算,大概两吨的样子。父亲母亲白天在地里忙活,晚饭后便四处找水,当我们第二天清晨起来的时候,水缸已是满满的,用放在旁边的木瓢舀一瓢喝一口,立刻就会爽到骨子里,从此我们家就告别了断水。

这口石水缸不但是我们家水源的保证,父亲还把水舀出来,浇灌花草。那时候的我,总是很好奇,为什么水缸里的水永远是满满的。不会干涸?父亲总是笑眯眯地回答我:“因为水缸是石头做的,石头有神灵,会保证里面的水天天都是满满的。”

当太阳落山时,石头水缸周围就会变得非常凉爽,村里的小孩就会围着它玩耍,大人们就坐在它旁边聊天。这种凉爽的感觉会让人感到非常舒适,它成了家人最喜欢的地方。

除了生活上的作用,手工石头水缸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川北的传统文化中,青石被视为“龙石”,龙石代表着力量、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与川北人民的性格密切相关。

父亲的石头水缸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用品,更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父亲对家庭的关爱,也象征着家庭的力量和温暖。让我们看到了家庭的和谐,也看到了父亲的坚韧和勤劳。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发展,老家,家家都通了自来水。手工石头水缸已经不再是生活必需品了。有一天,我在城市里突然想念起父亲的石头水缸,于是就打电话给父亲,问他近况如何。父亲告诉我,他每天都会去水缸旁边坐坐,保证水缸里的水永远清澈。他还告诉我,最近他在水缸里养了很多小鱼,他会在闲暇时在水缸边上看鱼儿嬉戏。

听到父亲的描述,我仿佛就看到了那一幅美景:父亲坐在水缸旁边,看着水缸里的小鱼,嘴角挂着幸福的笑容。这个场景让我感到无比温馨,也让我更加思念家乡的美好。

岁月流转,村庄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父亲、母亲已经故去多年。然而,那个石头水缸却依然屹立在我家院子的大树下,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它已经成为老家的象征,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村民们的生活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