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建构

王静博

版次:03  2023年08月02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二部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其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的,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坚持理论创新”这一部分也阐述了“两个结合”这一命题。

可以说,“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而“第二个结合”又是新时代以来的重大命题。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境界。本文从理论建构上,对二者的结合做学理性分析。

结合的两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么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均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内涵外延过于丰富,要抓住结合点就要抓住二者最核心的特质进行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而它最为核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掌握了它的精髓要义,进而就能够理解它的理论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人民的理论,是实践的理论,是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

正是有了这四个鲜明特征,注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普遍的原理能够被世界各国所接受。这种普遍性亦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史中找到答案,它是充分吸收了人类文明发展成果,借鉴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源泉,在总结了世界各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最终升华而成的,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性的特点。正如列宁所说:“革命理论是不能臆造出来的,它是从世界各国的革命经验和革命思想的总和中生长出来的。这种理论在19世纪后半期形成。它叫作马克思主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具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具有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普遍特性,具有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一般特点。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列宁反复强调俄国工人运动要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意义。

所以马克思主义具有的这些特质决定了它能够在任何国家发展起来,目前世界上有一百二十多个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在一百多个国家生动发展着,但是,中国却让马克思主义发展得最为蓬勃,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无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诗词歌赋到琴棋书画,从文史典籍到民俗风尚,其内涵和外延难以计数,如果要做一个明晰的概念性定义是非常困难的,那么到底哪些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最应当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呢?最核心的还是要到价值观念上来考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

具体分析这四观,就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相通相融之处。

从宇宙观来看,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天人合一。“宇宙”一词的概念,在《淮南子》中就能找到源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可见“宇”“宙”合在一起就是时空。关于人与宇宙的关系,中国古代不同思想家持有不同主张,经过长期的交流交锋,“天人合一”逐渐成为主流观点。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主张把对亲人的爱推及万物万类。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以“与天地精神往来”。《周易》中的“道”,是“天地”内在的创生力量,天道、地道、人道是一个各类物种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这就从自然规律的角度阐释了天人合一如何可能的问题。这与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整体观就有了天然的相似,与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和解的思想有了跨越时空的相通。

从天下观来看,“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也为着“大同世界”而前仆后继,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不少知识分子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理想关联起来。早在1926年,郭沫若先生以奇谲的想象力,在《马克思进文庙》一文中虚构出马克思与孔老夫子的对话,两位思想家共同惊叹彼此有着惊人相似的理想和主张。可以说,天下观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如梁启超先生所言:“我国先哲言政治,皆以‘天下’为对象,此百家所同也。‘天下’云者,即人类全体之谓……而不以一部分自画。”这是何等的大气象,新时代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结合”就是要致力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也是今天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最深厚的文化渊源。

从社会观来看,“尚和合”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社会观,也深刻影响着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华传统文化重和不重争、重合不重分,认为和合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些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矛盾学说、对立统一规律有诸多契合点。

从道德观来看,中国人推崇人伦、讲求大义,形成了与人为善、义利相兼等伦理观和道德观,这是中国人民日用交往的深层素质底蕴和做人基本准则,这与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并重,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相互作用的理论有相同之处。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二者结合最新理论成果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第二个百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厚的中华文化情怀、强烈的理论创新意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唯如此,才能让中国式现代化真正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