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淮文化散记

祁家录

版次:03  2023年08月0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淮河是一条历经沧桑的河流。自12世纪开始的数百年内,黄河频繁夺淮,给沿淮人民带来深重灾害。建国后经过大规模治理,结束了淮河出海无路、入江不畅的历史,淮河流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回顾治淮历史,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能够调动千军万马形成治淮高潮,靠的就是用一种精神凝聚人心,这种精神概括地说,就是治淮文化。

在历史上,不少有识之士,都发出过治理淮河的呼吁。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曾提出导治淮河的设想,由于政局动荡不安,方案未能全盘付诸实施。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中央政务院于1950年就做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951年春,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沿淮人民群情振奋,手拿铁锹,肩担箩筐,涌向治淮工地,以饱满的激情,创造新中国的治淮历史,谱写治淮文化新篇章。

地处淮河中游的凤台县,长期经受水灾之苦,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全县闻风而动,4万多民工上阵,疏浚西淝河口,修筑淮河堤防,工地上劳动号子连成一片。1951年5月初,中央治淮视察团带着毛主席的题字,来到工地慰问民工,并在河岸上放映电影,民工受到鼓舞士气更加高涨。在治淮工地上,纷纷开展诉苦活动,通过讲述过去的水灾之苦,人们更加感激党和政府的关怀。民工自发地为抗美援朝捐献土方和现金,多挖一方土,多省下一分钱,表示对国家的热爱。同时组织开展红旗竞赛和挑应战活动,大家比进度,比贡献,争第一,夺红旗,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动人场面。在全县首次治淮劳模庆功大会上,为特等劳模披红戴花并奖给一头耕牛。

表彰治淮劳动模范,树立民工身边的榜样,在工地上产生了很大反响。在筑堤工地上,民工自编石硪号子,很快喊出了“同志们啊——哎哟!加油干呀——哎哟!争模范呀——哎哟!多光荣呀——哎哟!戴上红花——哎哟!齐夸赞呀——哎哟!”充满激情的劳动号子,是心声,是号角,声声催人奋进,治淮工地出现了火热气氛。

沿淮人民自古以来善歌善舞,治淮工地的情景更加激发了人们讴歌党和政府,讴歌治淮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民间艺人参加治淮劳动,在工地上自编自演传统歌舞,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广泛流传的花鼓灯。出生在泥河岸边的花鼓灯艺人王考千,进京表演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擅长即兴编唱花鼓歌,在治淮工地上唱道:“毛主席号召修淮堤,老百姓心里都欢喜,俺决心要把淮河来修好,你可记得五零年大水欺……”

在凤台县地方史料中,记载了一首有关治淮的花鼓歌,内容更加详实,以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沿淮人民的情感。现摘录如下:

五四年,水势急/洪水漫了淮河堤/地里青苗都淹尽/灾区人少吃无喝断烧的/政府里发救济/又给面又给米/小庵棚都建好好的/又贷款,又送炭/下雪天,发棉衣/虽然我们被水淹/生活一点都没问题/如不把淮河来修好/怎么对得起/党和领袖毛主席。

1971年冬季,开挖茨淮新河,又是一次声势浩大的治淮高潮,数万民工集中连片摆开战场,工地上人流滚滚热气腾腾。这次施工的特点是以军事化组织民工,公社设民兵营,大队设民兵连,以连为单位下达土方任务,民兵营不仅负责验收工程进度,还提供后勤服务。工地上运土不再用大筐,使用架车、胶轮小车,减轻体力劳动,提高运土工效。民兵连负责一线指挥,做好劳力组合,工具配置,并组织劳动竞赛。

从施工开始,工程指挥部就重视文化宣传,确定专人编印战报。当时我担任古沟民兵营文书,驻地在怀远县上桥附近,每天都要到各民兵连收集典型材料,编写稿件,用油印机印出战报,在民工休息时,到工地上散发。同时,还要向县指挥部战报提供稿件。层层办战报,及时提供工程信息,宣传先进典型,在工地上发挥了很好的鼓动作用。工程结束前,开展了评先进树标兵活动,很多民工拿到了奖状,感到非常自豪。

翻阅治淮历史,可以看到,整个过程都贯穿着文化,从工程的名称、设计、施工,到工程结束的碑记、雕塑、名人题字、再到一些有关治淮的专用术语,都含有一定的文化因素。很值得发掘。进入新时代,机械化施工改变了“人海战术”,但传统的治淮文化,仍有可贵的社会价值。尤其,那种不怕艰苦,忘我奋斗,为人民的共同利益争作贡献的精神,很值得现代人传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