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特色文化“名片” 激活文旅发展“引擎”

本报记者 朱庆磊

版次:A01  2023年07月3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盛夏时节,每逢周末或夜晚,淮南人民公园下沉广场1952文化街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充满人间烟火气息。在这里,市民和游客不仅能欣赏精彩文艺演出、品尝特色美食、选购心仪的“淮南礼物”,还可以看非遗展示、购非遗好物、享传统文化,触摸城市文化印记,感受城市美好生活。

“淮南1952年正式建市,1952是淮南的重要时间节点、曾经的历史起点、美好的记忆亮点。1952文化街区承载着淮南城市文化记忆,打造了淮南文旅消费新场景,成为市民和游客喜爱的‘网红打卡地’”。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近年来,市文化和旅游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文化惠民,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很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擦亮淮南文化“名片”;坚持文旅赋能,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促进文旅消费升级,激活高质量发展“引擎”。

坚持扩大公共文化供给,推动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坚持面向基层、贴近群众,积极探索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新理念、新机制、新手段,以“大地欢歌”淮南市社会文化展示活动为重点,以1952特色文化街区“欢乐大舞台”为舞台,围绕花鼓灯、推剧、少儿艺术等群众特色文化,精心打磨呈现淮南元素、体现淮南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精心策划“庆祝建党100周年文化惠民进基层系列活动”“喜迎二十大淮南市少儿艺术调演”“千秋伟业百年风华”“放歌新淮南奋进新征程书画展”等重大文化活动。创新开展“520”文旅惠民季系列活动,打造“欢乐一夏·醉淮南”品牌活动,每周末开展两场次夜间文艺演出,新华网进行直播,全年计划开展70场文艺演出,截至目前已累计演出30余场次,服务群众20余万人次。聚焦春节、元宵节、“五一”、非遗节、端午节、“七一”等节日,今年以来举办近500个节目的文化惠民专场系列活动。坚持繁荣文艺创作,积极组织文艺创作单位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文艺作品创作,推剧《物归原主》《老牛头“逼”婚》入选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推剧《物归原主》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这是我市舞台文艺作品首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花鼓灯舞蹈《桂花母亲》入围第三届安徽省“群星奖”舞蹈类决赛,并荣获第十三届全国舞蹈展演“优秀节目”奖,花鼓灯舞蹈《幸福快车》参加安徽省新时代现实题材优秀音乐舞蹈作品展演,参加第二届长三角专业舞蹈展演荣获“优秀创作奖”“优秀表演奖”。

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十四五”以来,市文化和旅游部门累计开展送戏进基层、进社区近2000场,连续3年开展“三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作为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内容,“送戏进万村”文艺演出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全市114个公共文化场馆全部纳入免费开放民生工程。截至6月底,全市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累计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活动2087场,服务人次130.62万人次,以文化人润民心,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加码。

坚持文旅赋能,推进文旅消费升级。以“幸福之旅·醉淮南”为主题,匠心打造“520”文旅惠民消费季活动。举办了中国·淮南少儿艺术节、长三角城际龙舟大赛暨淮南市第二届龙舟邀请赛等15项惠民文旅活动,并推出部分景区减免门票、淮南非遗购物节、1952街区惠民消费节、焦岗湖水世界+冰雪音乐美食节等4类16项促消费活动。制定了《淮南市文旅消费券发放工作实施方案》,坚持市县区联动,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建立参与活动文旅企业名录库,以发放文旅消费券方式拉动文旅消费,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