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模拟试验发现长江源区水土流失风险存在明显区域差异

版次:A02  2023年07月26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华社西宁7月25日电(记者 刘诗平 李鹏翔)2023年江源综合科考队员25日向记者介绍,他们开展的一项模拟试验发现:草地退化土壤裸露将导致长江源区水土流失风险大幅增加,并呈现明显区域差异。相关研究成果将为长江源区水土流失差异化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今年江源综合科考22日启动后,来自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科考队员深入长江源区。每到一个科考调查点,他们布设植被样方,观测和统计江源植物种类、数量等,采集植被、土壤样品,并开展试验。

长江有三源,分别是北源楚玛尔河、正源沱沱河和南源当曲。近年来,当地采取人工种草、生态修复等诸多措施,不断提高长江源区植被覆盖度。科考发现,长江源高寒草地部分区域存在不同程度退化情况。

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任斐鹏博士近年来和队友在楚玛尔河、沱沱河、当曲和长江干流通天河流域,采集植被不同退化程度的原状土壤样品。他们在长江源区开展模拟径流冲刷试验,研究分析植被退化程度对土壤分离速率的影响。

模拟试验发现,江源地区植被完全退化的裸土分离速率,显著大于重度、中度、轻度退化草地。其中,来自通天河流域的高山草甸土植被完全退化后,裸土分离速率是轻度退化草地的18倍。以淡寒钙土为主的楚玛尔河流域草地完全退化后,土壤平均分离速率分别是沱沱河流域寒钙土的3.25倍、当曲草甸沼泽土的7.27倍、通天河流域高山草甸土的7.94倍。

科考队员孙宝洋博士介绍,试验结果表明,长江源植被退化程度直接影响当地水土流失率,且因流域土壤不同特点呈现较大区域差异。对于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植物根系密度是决定土壤分离速率的关键因素。江源不同区域的土壤质地和团聚体含量,是影响不同类型裸土分离速率的重要原因。

科考队员李昊博士介绍,长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土壤发育过程缓慢。科考涉及多处调查点的各类土壤厚度仅为15至20厘米,一旦遇到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短期内难以自然恢复。

“植被和土壤对于维持长江源区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任斐鹏介绍,这项试验结果提示,当前长江源区水土资源保护的重点依旧是植被保护和修复,对于不同区域土壤特性也应采取差异化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