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建设关键在人才”

——记凤台籍当代著名冶金专家周传典

版次:01  2023年07月26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通讯员 王 珍 周文龙

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干部工作时说:“国家建设关键在人才。都说人才难得,其实人才就在身边,有位周传典就是这样的人才。周是周总理的周,传是宣传的传,典是典型的典。”

开拓创新,攀登高峰

周传典,1920年出生于安徽省凤台县杨村镇,1952年入党。曾任国家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当代著名冶金专家,中国稀土事业的开拓者。

周传典自幼聪慧,在凤台就读小学,后考入蚌埠江淮中学(初中)、阜阳安徽省第四临时中学(高中)。1947年,周传典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回乡后参加革命。1949年初,凤台刚刚解放,凤台县委派周传典接收县内三所中学,组建了凤台县联合中学(现凤台一中),他担任第一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

1949年9月,周传典经阜阳专区行署推荐,离开凤台到了鞍钢(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简称)任技术员。当时,鞍山刚解放,由于多年战火,炼铁厂已是一片废墟。日本人逃离时就曾断言:“在这片废墟上只能种高粱!”特别是在炼铁技术上,过去曾有两个难题连日本、欧美等国都没有解决好。其中一个问题是鞍钢炼铁厂的高炉不能使用烧结矿炼铁;另一个问题是炼出的铁含硅量太高,需脱硫后才能炼钢。为了解决这两个技术难题,周传典被任命担任这项科研项目的专题组长,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试验攻关,两大难题都得到圆满解决。鞍钢的高炉不仅使用了80%的烧结矿,而且第一次炼出了质量合格的低硅铁,使炼钢生产能力提高了50%。为此,他获得了国家授予的特等功奖,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周传典等人的带领下,1956年鞍钢炼铁的经济技术指标便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赴朝排险,为国争光

1963年7月4日,时任国家冶金部钢铁司炼铁处处长的周传典接到任务,率领专家组赴朝鲜排除高炉险情。下午6时许,专家组到了黄海市钢铁公司炼铁厂,详细了解了情况。

5日一大早,周传典就带着专家组的成员詹建功和张世俊,到2号高炉去察看情况。到现场后,他特别仔细察看了炉缸周围的险情。这座2号高炉的炉底温度已达900℃,其中铁口下方的两个温度计的温度已超过950℃;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