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育时代新人
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立足于时代需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主动性,精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学思践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今后一项常态化工作,要强读强记,常学常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学思践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要深刻理解正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取得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要继续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学思践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就是要严格落实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同城融入、同城共研,及时、准确地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新理念、新提法、新论断全方位融入学生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将其作为贯穿思政课的核心内容进行讲授,让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案、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时代新人。要引导学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党同心、与国同行、与人民同在,承担民族复兴的光荣职责,不辱使命、不负韶华。
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就是教育工作者要放下架子,摆正位置,要与学生构建亦师亦友的关系,要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最真实的诉求,耐心细致地做学生思想工作,乐此不疲。只有心中涌动着激情,才能其言谆谆、其意切切,才能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眼里泛起泪花,才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做青年学生工作的热心人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主动走近学生、深入学生、了解学生,要在生活中直面问题,帮他们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
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进行知识传授,还要进行价值引领。教育工作者要坚持“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用党的科学理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年学生拨开思想迷雾、点燃希望之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领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高校创新文化、传承文化的优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立足“两个大局”、聚焦民族复兴,“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要立足淮南区域发展,创造富有区域特色的时代文化,推动《淮南子》文化、楚汉文化、江淮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要充分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通过劳动教育课、劳动模范进校园主题宣讲报告等形式,在全校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要通过走进好人馆、英模进校园、社区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等社会性实践活动,开展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教育,帮助青年学生立德向善。
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通过课堂教学、抖音、微信等传播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更好地与中国进行文明对话和交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同时要讲好淮南故事,讲好淮南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美好淮南建设,率领淮南人民奋进新征程的故事,鼓励激发淮南学子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为建设祖国和家乡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