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土地管家”品牌 管好储备土地资产

版次:02  2023年07月25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讯 为贯彻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落实《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根据省、市实施意见,积极稳妥推进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工作,淮河能源集团自2017年开始分3年关闭李嘴孜矿、谢一矿、新庄孜矿、潘一矿等四对矿井,有序退出产能1420万吨,涉及83宗约11386亩土地,安置职工约3.5万人。涉及的土地由淮南市土地储备中心分步实施收储,收储补偿资金用于安置退出产能矿井职工。为管理好储备土地资产,合理开发利用去产能收储土地,市土地储备中心稳步推进关闭井口退出土地的收储工作。

稳步实施土地收储。为贯彻落实国家去产能政策,自2017年以来,淮南市土地储备中心与淮河能源集团积极对接,签订《土地收储框架协议》,本着“成熟一宗、收储一宗”的原则,共同踏勘现场,了解关闭井口退出土地及资产现状、存在的问题等,通过探讨,求同存异、相互谅解,在土地收储条件成熟后,适时开展土地收储工作,逐宗地梳理出配套设施齐全,可盘活利用的土地,及时签订土地收储协议,拨付补偿资金。现已对符合收储条件的6个关闭井口实施了土地储备,总面积约3941亩。

合理开发收储土地。因地制宜引进产业项目,合理开发利用关闭井口储备土地。对潘一矿收储土地进行盘活利用,淮南市土地储备中心积极会同相关单位,全方位了解项目用地、规划等方面诉求,全力推进控制性规划编制与审批,完善项目用地规划手续,同时快速开展权属调查、地价评估及交通、水利、电力等公共设施用地的认定等供地前期各项工作,满足项目供地需要。2019年7月、2023年2月,分别完成潘一矿铁路以北约370亩、铁路以南约610亩收储土地的供地工作,土地出让总收入约1.27亿元。

盘活利用废旧资产。为最大限度盘活利用好关闭井口土地及地上资产,减少资源浪费,淮南市土地储备中心积极研究资产转让相关政策,主动对接淮南建发集团,探索关闭井口储备土地及地上资产转让,将李嘴孜矿、谢一矿浅部井、望峰岗深部井工厂及选煤厂关闭井口地上办公楼、厂房等废旧房转让给市建发集团。经过资产评估,转让给建发集团使废旧资产得到充分利用。

下一步,市土地储备中心将按照国家、省、市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政策的要求,打造“土地管家”品牌,做好已收储国有土地资产的管理工作。积极探索政府有偿收储、无偿移交、企业保留等多种处置方式,合理配置和使用土地,因地制宜编制土地利用方案,发挥收储土地的最大效益,与煤炭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相结合,为全市发展做好土地要素服务保障。

(本报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