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楚文化博物馆——
核心阅读
楚韵千年,风华再现。位于寿县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玻璃栈道下,战国建筑瓦砾层尽收眼底;158枚楚金币,引得游客驻足观赏;前厅展示屏前,累丝镶宝八龙纹金带扣“活灵活现”……走进博物馆,通过丰富的馆藏和各类数字化展陈方式,游客可以充分领略楚风楚韵。
八公山下,淮河岸边,安徽寿县坐落其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位于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
在这里,古战场、雕塑群、沙盘模型,一个个还原的历史典故让游客穿越时空;涉楚文物700余件(套),各式青铜、金币窖藏、玉石杂项,反映出当时楚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柏家台遗址、李三孤堆楚王墓、循理新嘉园工地战国建筑群遗址,了解寿县历史文化的窗口渐次打开……
上万件藏品,传递楚韵悠长
四方筑城,荆楚高台,是古代楚人的建筑理念。
尚未进馆,一条栈道就映入眼帘,重要时间节点标记其上,玻璃之下可见断瓦残砖。“建馆过程中,在循理新嘉园工地意外发现一条战国建筑瓦砾层。就地切割、异地迁移复原于此,又在上方铺了一条玻璃栈道直通馆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副馆长王建国说,一块瓦片,就是一个文化符号,历经千载,见证楚文化在此沉淀,“名曰‘一步千年’”。
寿县古称寿春,史料记载,在楚国800多年的历史中,寿春是最后一座都城。依山傍水、城垣犹在的寿春城,灌溉农桑、造福百姓的安丰塘,县城之中,随处可见楚风遗存。而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脚下是近40米长的玻璃瓦当路,眼前是5米多高的新铸楚大鼎,千年楚韵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早在1958年,寿县就建了博物馆,曾历经两次搬迁,曾用馆址分别位于寿县古城东大街报恩寺与古城西大街中段孔庙古建筑群南。“老馆囿于面积,展出的藏品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件。库房条件有限,也会影响文物保护。”入馆工作十七载,博物馆典藏研究部主任曹微微将迁址由来娓娓道来。
2015年,新馆筹建,被命名为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并于2022年正式开馆。一改往日老楼狭窄,新馆面积翻了两番,扩大到1.5万平方米,展品也从800余件(套)增至1600余件(套)。从青铜器到金银器,从玉石杂项到古籍善本、字画,上万件藏品涉及自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其中一级文物达230件(套)。
走进一层安徽楚文化展厅,各式青铜器琳琅满目。一处车马坑发掘场景,引得游客驻足观看。这个车马坑曾发掘出数件木环、铜车饰及木车遗迹。隔着一层玻璃,当年的挖掘现场得以重现。一旁,陈列的是战国青铜马车构件和复原后的青铜车马器造型。
沿着楚文化发展脉络行进,158枚楚金币构成的“金山”,也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大大小小的楚金币,是博物馆特色藏品之一,形状多为楔形、圆形和龟版,印记则各不相同。
“这是为了区别金钣成色和来源。”曹微微解释,作为一种称量货币,楚金币在交易中切割称量才能使用,不少金币刀刻痕迹依然清晰可见。上世纪60年代至今,寿春城遗址及周边出土的楚金币达195件(块)。
在新馆二层,寿县文明史、寿春寿文化的展陈独具特色。既有还原淝水之战古战场的沙盘,又有崇寿礼俗的书法绘画作品,一件件藏品,彰显了楚文化的历史底蕴、寿县县城的发展脉络。
活化利用,创新文物讲述方式
伸出食指,轻触屏幕,原本静止的累丝镶宝八龙纹金带扣一下子“活”了起来。带扣上圆下方金光闪闪,浮雕螭龙眼须活灵活现,按住“文物”上下左右翻转,一个逼真的三维立体影像呈现眼前。
在一楼前厅展示屏前,看着被蓝色气泡包裹的各式馆藏,寿县第三中学七年级学生张浩宇忍不住伸手触碰。屏幕上是博物馆采集的3D文物模型,不仅可以放大局部细节,还能360度旋转。
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中,这样的互动场景有10多处。寿州窑展区的制陶游戏,使游客更加了解运瓷石、和瓷泥、拉坯、施釉等工艺流程;显示古籍的电子书屏,观众伸手一滑就能翻页,图文结合更增趣味……
“2020年起,博物馆就开始进行数字化探索。”负责馆内多媒体设备运营的赵允柏说,截至目前,数字化建设项目共完成900件(套)文物三维数据和2000余件(套)文物高清二维数据采集与制作,为博物馆中的文物建立了完善的数字档案。
展馆中,有一处寿县北大街街市场景复原造型。在王建国看来,简单的建筑陈列,难以还原清末民初时期的街市生活场景。于是,博物馆仔细查找地方志,还原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从市民的穿着打扮到店铺的门头招牌,就连街上叫卖豆腐的小贩,都一一生动还原。
在此稍一驻足,当地方言演绎的对话响起,点菜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为了真实还原老城景象,博物馆还特意找了本地市民配音。“里面还有我们老馆长的声音哩!”王建国说。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