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远教资源,激发乡村振兴“源动力”

本报通讯员 陈 建 本报记者 李东华

版次:02  2023年07月2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田家庵区紧贴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教育实际,通过灵活使用远教站点、远教广场、学用基地的“3+X”模式,把党员远程教育红色基因植入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切实使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发展添活力。

远教站点受教育,激发“动力之源”

该区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注重发挥远教站点集中学习宣传优势,让有关乡村振兴党的声音、好的政策第一时间“直达”基层党员群众。根据党员干部学习需求和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开展站点学用,推行“点单式”教学,抓住党员群众实际需求,科学设计站点年度、月度播放计划,并通过网络、短信、公示牌等形式予以公示,增强学用工作计划性,扩大学习覆盖面。严格落实精品节目“周推荐”“固定学习日”等学习制度,开展“学党史、话振兴”主题活动,每月一期推送乡村振兴政策理论、典型案例、实用技能等课件资源,各农村站点每月学习乡村振兴题材节目时长不少于1小时,形成常态化学习制度。部分乡镇把直播带货“达人”请进远教站点,通过“面对面”讲解、“屏对屏”演示,“手把手”教授村民农产品网络营销知识和技能,推动本地特色农产品上线“触网”。

远教广场提服务,汇聚“治理之能”

该区围绕“线上+线下”双向拓展、有机结合,注重发挥远教广场教育平台功能作用,突出远教广场开放、场地大、观看效果好等优势,通过经常性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各类资源下沉基层一线,带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近年来,各远教广场主动承接学习教育任务,创新开展“广场党课”教育活动,把讲台搬到一线、党课开到基层、联动工作现场,助推民生难题解决,真正做到悟思想、办实事。史院乡结合本地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定期组织播放各类助农视频,利用远教广场举办史院甜瓜节、甜瓜种植能手大赛以及优质特色农产品推介展销会等活动,使发挥远教广场作用与服务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连岗村利用远教广场开展“送戏进万村”“三下乡”等活动,播放本村“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优秀家庭的教育成果展片,把远教广场打造成生动实践乡村治理的“大舞台”。

示范基地增本领,走出“富裕之路”

该区围绕“让党员干部受教育,让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一主线,采用“远教+党组织+基地+示范户”学用模式,打造一批既帮“种”也帮“销”的新型远教学用基地,在促进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焕发生命力的同时,持续释放乡村振兴推动力。安成镇淮畔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远程教育学习和应用科学的种植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实现增收致富并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现代化、规模农业种植;曹庵镇党员远程教育学用基地成立以来,带领全镇众多村民学会了优良的草莓种植技术,定期邀请省农科院园艺所专家现场授课,为农户讲解草莓全年管理、草莓栽培、草莓新品种种植等技术,有效解决部分农户在草莓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引导草莓种植户科学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