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这两年的极不平凡、极不容易,“乌卡时代”成为高频出现的关键词汇。
何为乌卡?既是VUCA。是volatile,uncertain,complex,ambiguous这四个单词的缩写,分别代表易变性、不确定、复杂性和模糊性。
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说:“乌卡时代,无论对于国家、城市、行业、企业、个人而言都是一场大考;一座城市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逻辑和发展路径,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淮南,做为老工业城市,身处“乌卡时代”,转型发展何以达成?
“心持定力、行有定力,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坚定自己的抉择,踏准自己的节奏,推进产业转型,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我市在复杂的航路上锚定了前行方向,稳住了前进的步伐。
定力,来自思想之变路径再造
——转型,有竹子般定力!以“恒”与“破”的笃守鼎新,破除“思想藩篱”。
关于成功,有很多定律,比较有名的就是竹子定律。
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长了3厘米。从第5年开始,便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一个半月就可以长到15米!
其实,在前面的几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
这个定律的意义是——
成功,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再坚持,厚积薄发。
同理,作为资源型城市,淮南产业转型升级,不是一次“短跑”,而是一场考验耐力的“马拉松”,不可能一蹴而就,更要坚定,更需持恒。
近些年,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转调、新旧动能转换的相互碰撞、并存交织中,淮南一直想招儿、一直坚持着、一直努力着。但“煤电独大”一直是城市产业转型发展中的“困”与“涩”。
蹚出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必然是泥水交加的,攻坚突破,离不开恒久不懈的定力。这种定力,特别是在有畏难心理、埋怨情绪的干扰、怀疑扑面而来的时候,要不为所动、执着向前。需要全市干群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解决,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地去推进,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至千里。
求进必先“思变”,凝心聚力!
在经历过6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我市于2021年5月再次开展“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以“六比六看”“五破五立”“争创四个一流”等内容,凝聚破除思想桎梏的力量,提振全面转型发展的干劲。
同年9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会议发出了新时代老工业城市“重振雄风”的动员令。这次会议上,市委提出: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社会治理“五大攻坚行动”,并对此进行了具体部署。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党代会报告中,作为关键词,“发展”出现160次、“产业”出现85次、“转型”出现33次。足见,产业转型的路,坚定走下去,发展才能有出路;坚实走出来,淮南才能有未来——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硬支撑。
以思维“破冰”带来行动“突围”,站在一个更高的战略维度上,我市以“有解思维”的确定性破解“乌卡时代”的复杂多变:牢牢把握转型发展的主题不动摇,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作为重要支撑,把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作为主攻方向,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
发力,引领结构之变产业协同
——转承,如大象般奔跑,以“稳”与“快”的同向奔赴,摆脱“换挡焦虑”。
2021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安徽省组织召开了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经验交流现场会。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有关专家在作城市转型与实践专题发言时用了一个形象的比拟——
“有人用‘大象转身’来代指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艰难。但千万不要低估了大象奔跑的速度。这是动物界的丛林法则,大象虽因身体笨重转身不易,但它一旦完成转身,目光始终保持在前方,能实现有力量、有速度的奔跑,它的气势不可阻挡!”
之于淮南来讲,似大象般转身奔跑,关键是要:在变革丛生、复杂不定的环境中,锚定一个清晰的产业布局,下力气推进结构转型升级,跑出经济发展“加速度”。抓三次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是大布局。这一布局,于长,推进高质量发展;于深,在构建体系力根基;于宽,实现了多业态联动。
●加快实施一产“两强一增”,实现从“小”到“强”的转变。
5月中旬,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广东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业务培训班在我市举办。
我市在全国首创“221”农业“大托管”模式。2022年,覆盖面扩大到全市范围的635个村、183万亩耕地,占粮食种植面积30%以上;去年粮食总产317.68万吨,实现“十九连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同时全年带动10万多户农户户均增收2600元,服务主体平均增收22.6万元。入选“中国改革2021年度二十大案例”“2022年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我市良好的实践,吸引了广东省、泰安市、信阳市等多个省市来淮观摩、考察、学习、参训。
同时,我市注重统筹“质量+技术”“研发+应用”,抓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3.7%,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省级产业品牌5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6个。
●大力推进二产“扩量提质增效”,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
6月27日,潘集电厂二期2×660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工程开工。项目动态总投资约57.4亿元,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供电66亿千瓦时,实现产值约24亿元。
而就在5个月前,1月19日晚,随着华东网调一声令下,潘集电厂一期2×660MW燃煤机组工程2号机组首次并网一次成功。
如果说,煤电联营实现了“强筋健骨”,煤气联动则是实现了“扬煤吐气”。去年12月20日,由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投资建设的芜湖长江LNG船舶加注站完成了“新长江26007”LNG动力船加注作业,标志着全国内河首座岸基式LNG加注站建成并投入试运营,“气化长江”迈出实质性步伐。
中安联合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煤化一体化项目。目前,公司与美的、杰事杰、会通科技等下游头部企业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安徽市场主要产品的投放量从2019年不到30%提升到目前90%左右,今年上半年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出口孟加拉、保加利亚等国的产品总量同比翻番。
煤电联营、煤气联动、煤化联产,我市推动传统产业提“高度”、增“厚度”、拉“长度”,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全力打造煤电化气千亿产业链,为转型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传统产业的优势厚积,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勃发做了最有力的铺垫。
我市制订出台《关于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新兴产业聚集地的意见〉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数字创意和文化旅游七大产业,加快新兴产业布局。
统计数据显示:预计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8%,较一季度提升了4.5个百分点,其中:煤炭行业增长2.6%、电力行业增长1.4%、非煤电行业增长8.4%。新兴产业不断集聚,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一季度共签约、开工、投产项目54个,居全省第七位,总投资266.05亿元,居全省第三位。截至6月底,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2户。
同时,抛开枯燥的数据,从企业的层面观察,那些肉眼可见的进步和丰硕成果,也许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
5月29日,中环低碳新能源6GWn-TOPCon电池投产。这是继去年12月2日2GW光伏组件生产线投产以来的又一丰硕成果。
投资260亿元的航天锂电池、总投资106亿元的国晟异质结双碳产业园项目先后开工,实现了多年来百亿级重大工业项目“零”的突破。投资51亿元合众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项目顺利开工,淮南经开区绿色智造产业基地、睿欣创新科技生产基地三期等项目先后竣工。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8月,淮南万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淮南市第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截至目前,淮南市共有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上市(挂牌)重点后备企业10家,为转型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所在。
2021年5月8日,安徽省首台本土制造的盾构机“凯盛一号”在凯盛重工有限公司下线,填补了我省重大装备制造业在该领域的空白。今年2月,唐兴装备打造的小直径硬岩泥水平衡盾构机“沂蒙一号”,在唐兴非开挖装备产业园下线,这是我省民营企业研制的首台盾构机。
据统计,今年已谋划实施三批次开工动员项目187个、总投资1346.8亿元,全市项目建设提速增效。上半年,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省重点项目124个、竣工31个。在重大项目带动下,预计1-6月份全市工业投资增长60.7%、制造业投资增长72.3%。
●开展三产“锻长补短”提升行动,实现从“弱”到“强”的转变。
2022年,我市批发业、餐饮业增长33.6%、5.7%;分别居全省第3位、第8位。国瑞药业获批省两业融合试点企业,淮南印巷商业街获评省特色商业街,总投资22亿元的西商农商城冷链物流园项目一期建成运营。同时,积极开展“皖美消费乐享淮南”等系列活动,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21家、限上商贸单位120家。
今年以来,我市组织“品质生活·徽动消费·暖购淮南”等系列活动,开展各类促销活动230场次,累计带动消费约6.6亿元。创新开展“520”文旅惠民季系列活动,加大淮南文化旅游、特色美食推介力度,1-5月份,实现旅游收入86.38亿元,同比增长84.6%,增幅全省第二位。
推深做实“稳与快”“优和扩”两篇文章,这座老工业城市,闯进一条动力更强、活力更足、潜力更大的新赛道。
合力,只为环境之变服务升维
——转合,似梧桐般繁茂,以“政”与“企”的集成深融,共筑“产业高地”。
桐荫凤凰至。
2021年12月18日召开的淮南首届转型发展大会上,与长三角区域、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集中签约62个项目,投资总额536.07亿元。
2022年8月13日,召开的淮南建设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座谈会上,现场集中签约了10个项目,总投资330亿元。
2023年2月18日,第二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现场集中签约项目50个,投资总额562.83亿元。
一份份落满字章的合同背后,是彼此的认可与共同的梦想。
企业家的“嗅觉”灵敏,是什么吸引他们将诸多的筹码放在淮南?是什么吸引紧贴市场而行的新科技、新技术远道而来?
在这几次大会上,市委书记任泽锋都指出:淮南的机遇优势难能可贵,是企业投资创业的发展沃土。我们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优质高效服务支持企业发展。
企业家的选择,代表着市场的选择,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两年来,淮南扎实推进产业转型,以新的环境优势重塑新的竞争优势,使自己对内充满“激发力”,对外具有“吸引力”。
把“用户思维”“客户体验”贯穿政府服务全流程、各方面,将办事力度、服务精度转化为经营主体“体感温度”,企业就会“如鱼得水、如鸟归林。”
“接收信息后,只要登录平台,按提示点点页面,不到24小时,奖励资金就能到账,速度太快了!要在以前从材料申报到资金到账,一趟流程下来得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日前,淮南万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陶红霞这样评价“免申即享”政策给企业带来的便利。此前,这项政策已为万泰电子带来两笔奖励资金。除了5万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资金,还有一笔新三板挂牌的200万元奖励。两笔资金的快速到账,为该公司转板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充裕资金量。
万泰电子是淮南“免申即享”政策惠企的一个缩影。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制定出台《市财政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若干政策(免申即享类)实施细则》。其中,奖补单位只要是在淮南市境内注册登记并实际运营,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并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的,企业无需申请,由主管部门根据政策内容和掌握的信息直接纳入项目奖补,有效提高了政策兑现率和直达率,实现了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
“没有换统一信用代码,我就从负责人转变成了法人。”6月13 日,潘集区市场监管局为个体户李玉顺办理完成“个转企”,这是淮南市首例“个转企”办件。拿到营业执照后,李玉顺开心地告诉记者:“一直想扩大规模,把个体户变成公司,如今顺利实现了!”6月8日,淮南市企业开办平台个转企功能上线开通,以往要先完成个体户注销、企业新办设立的个体户转型升级成企业的复杂业务,现在化繁为简、简化办理。这一新举措,全力帮扶“小个体”转出市场发展“大活力”,推动各类实体经济做大做强。
营商环境这个老课题被淮南赋予了新内涵。
1月8日,我市举办2023淮南首场“企业家周末下午茶”暨“企业家迎春茶话会”活动。与企业家代表们面对面交流,谈收获体会、提发展建议、聊未来发展。目前,我市已举办了10场活动。
1月11日,淮南市2023年政银企对接会第一场(制造业工行专场)召开,工商银行淮南分行所属支行与凯盛重工、嘉玺新材料等6家企业集中签约,贷款总额为4.065亿元。让更多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流向实体经济、助力制造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1月12日,2023年淮南企业家新年联欢会在淮南迎宾馆举行。
新年开局,一周内,三个与“企业”相关的事件就此掀开帷幕。
一生万法,万法皆一。这三个活动,都旨在营塑淮南以企为贵的社会风尚,彰显了我市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的决心。
助推实体经济稳进提质。我市出台了《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方案》,并提炼出88条改革提升举措,与此前多是“跟随”与“补缺”相比,这次举措注重的是“率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业热情成就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健全“双创”孵化机制、营造一流营商环境、领导联系重点工业企业等方面推出27条措施,力求解决民营企业创新创造中的痛点、阻点。
6月1日,“政重企事”圆桌会暨市项目全周期服务保障专班第一次专题会议召开。自2021年9月开始,我市创新举办了13期,多领域、全方位地破解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的难点堵点痛点,推进“双招双引”,为产业转型发展铆足后劲。
投资“赛马”激励、“星期六”土地要素保障会商、生态环境要素会商、重大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每周一调度”、重大项目并联审批等工作机制助力重大项目提质增效。
多项措施,一个指向——让淮南的营商环境“经得起比较,经得起打听”,为开放招商、项目落地、淮南发展赢得更大空间。
春耕夏耘才有秋收,才有希望熬过寒冬再次迎来下一个四时流转,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处于“乌卡时代”,淮南坚守初心也毅然求变,因为她深知,在“危”“机”并存的时代风口,更要拥有自己的“指南针”——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发展,经受考验和挑战,穿越周期之后,淬火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