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田秀才”助农增收忙

本报记者 刘银昌 本报通讯员 唐家林

版次:A01  2023年07月14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当前,正是葡萄的盛果期,要加强水肥供应,进行田间科学管理。”日前,记者在凤台县关店乡关店村“田秀才”关付良的葡萄种植基地看到,前来向他取经的葡萄种植户一波接一波,他毫无保留地向人们介绍夏季葡萄管理技术要点,并且不厌其烦地告诉种植户每一个容易忽视的问题。

据介绍,关付良早在十年前就开始钻研葡萄种植技术,并托管土地40多亩,建起了保护地葡萄种植。他先后引进特大无核阳光玫瑰、红宝石马奶等多个葡萄品种,每年依靠优质葡萄品种,种植收入都在50万元以上。率先致富的他把葡萄种植基地作为技术推广示范点,培养了很多种植户,带动了30多户村民走上致富路,为推动乡村振兴增添了动力。

“这几天,在这里学习了葡萄苗的水分管理、搭架引蔓、整形修剪等很多技术,收获很大,下一步,我要好好利用这个技术,管理好葡萄地,争取今年也能收入10万元左右。”赵埔村村民赵中友怀揣技术后,信心满满地说。

依靠特色种植的关付良致富不忘乡亲,利用种植基地,安排10多位脱贫户就业。“我们今天和关付良达成了一个月的用工协议,在他家的葡萄园里打零工,专门负责除草、施药和疏果剪枝工作。”关店村村民刘琴高兴地说:“一个月下来,我们每人能挣4000多元呢。”

赵大毛是周庄村村民,这几天不停地接待前来他的养牛基地参观学习的农民朋友。他认真地向人们介绍养牛经和市场销售及市场前景,给养殖户们加油助力。

“五年前,我在江苏一家肉牛养殖企业打工,掌握了一整套科学饲养技术。虽然在那边收入不低,但我的愿望还是在家乡发展自己的事业。我想要通过自己学来的技术,闯一番新天地,并让家乡的父老乡亲都能有钱赚。”赵大毛表示,自己的理想就是为家乡振兴出把力。

近几年,赵大毛全部引进产肉率高的西门塔尔优质肉牛品种,并结合本地气候、食草等特点,不辞辛苦,钻研技术,成功地走上了创业路。2022年,经济效益达到300万元,现在,存栏量仍保持在400多头。他安排了4户边缘户、脱贫户负责喂牛、打扫卫生,每年给他们发放12000多元的工资,为巩固脱贫攻坚提供动力。

“我们这些年水稻收成连年获得高产,多亏了俺村的‘田秀才’张凤翔的指导。”赵埔村村民赵中贵充满感激地说。

据了解,十年前张凤翔就把水稻硬盘育秧技术引进到该乡。对于这项新技术的推广,他没日没夜地向群众进行传播,先后培养了硬盘育秧技术人员260多人,发展硬盘育秧面积近2100亩。通过实践证明,这项新技术不但高产高效,还节约成本投入,减少了农民劳动强度。在他的带动下,全乡推广水稻硬盘育秧栽插面积达到28000亩,实现全乡水稻生产全覆盖。同时,他带头办起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合作社,实现翻耕、施肥、插秧一条龙服务,加快了农业生产进度,提高了生产效益,增强了农业生产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