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在网络发达,手机普及。手机有时让人烦不胜烦,但也有点好处,即每逢个什么事儿,便有各种平台在上面推送信息,比方这节令刚到“小暑”,手机上便满是“小暑”的知识。如,暑,热也,小暑即“小热”,指是盛夏开始, “入伏”后,天气炎热,雷暴增多。看这几天合肥淮南一带,又是雨又是雷的,就十分吻合“小暑”的气候特点。再如,“小暑”这节令,传统有“食新”的习俗,要吃新米、尝新酒、吃伏面、吃藕、黄鳝、绿豆芽等等。配着“小暑”文字说明的,多是含苞欲放或已绽放的莲花图片。如同冬赏梅花、春赏牡丹、秋赏桂花一样,夏天就是赏莲花的最佳季节。“小暑”正卡在赏莲的关节点上。
节令是节气的再细分,而淮南正是中国二十四节气的诞生之地。因为最早最完整书面记述节气的书是《淮南王·天文训》,所以我们通常把节气的发明者归之于淮南王刘安。其实,若真正溯源,二十四节气肯定源自中华上古文明,刘安不过是个整理记录者而已。后来,刘安的侄子汉武帝把二十四节气正式纳入《太初历》,成为官方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有人说,二十四节气描述的中原的气候,但我宁愿相信它所依托的是淮南的地理物候,毕竟汉帝刘氏一家都是楚人,《淮南子》也诞生在淮南,从地域来看,淮南本身一年四季分明,节气也分明,特别还处在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地方非常具有代表性,能兼顾到大中华的各个地区。
节令加上莲花,我便想到淮南的焦岗湖了。从合肥去焦岗湖挺方便,自驾不过一个半小时,还有高铁直达凤台南站,出站后再有十几分钟车程即可到焦岗湖游客中心和临湖码头了。很适合合肥人短途出行。
2
车在码头停下。本想停留下看看,但热浪滚滚,迫使我们快步通过石头水泥做的平台和台阶,直接上了游船。我们剥着新采的莲子和芡实,喝着用荷叶制作的茶水,看着泛着青绿的湖水,向湖中心驰去。一会儿便到了“荷花淀”。
陪同我们的朱总介绍,他们根据焦岗湖特别的环境,一次引种了上千亩的观赏荷花,致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最大的荷花观赏地。我们下了船,爬上堤埂,眼前豁然是一大片绿茵茵的“荷湖”,不是荷塘。荷叶密密实实,层层涌动,连绵铺向天际。风吹过,荷叶随风摇曳,泛起青白的流光的色彩,带着水味的湿漉漉的熏风里,是浓郁的荷叶香。我们顺木栈道走下湖心。管理方很细心,为方便游人观赏,特地在荷湖中开辟了两种游览方式。一是在湖中修了木栈道,漆成红色的木栈道,曲曲折折延伸进湖心,本身也成了风景。一是在荷叶中开辟了水道,有类似乌篷船的小船穿梭其中,供游人更为贴近观赏。在密层层的荷叶间,散布着盛开的、含苞的荷花,和已结实的大大小小的莲蓬。圆柱型的茎柄,托着大朵的重瓣的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红,特别还有种间色变化的花,从花托部位的洁白,逐步晕染着色,到花瓣尖时已全然变成了粉红。令人惊异的是,这里的花朵儿奇大,不少看上去都有脸盆大小了,更显得妖妖娆娆,风情万种,仪态卓绝。有人竟揉着眼睛说,这花怎么看着像“瓷”做的了。栈道上游人穿红着绿,裙裾飞舞,争相拍照。真的是碧荷连天,菡萏妩媚,人倚花姿,花映人面,一派盛世图画。若把这“荷花淀”与杭州西湖的“曲苑风荷”相比,我觉得无论是规模上还是亲和力上,似乎都具有碾压的优势。
毛集实验区的胡书记说,我们还有比“荷花淀”更壮观的景色。跟随他们,我们跨过荷花淀的围埂,然后经一座小桥,走一段堤埂……围着这一洼水那一洼水,绕来绕去,最后到达岸边泊着几艘小船的另一片水域。这里有做成竹筏模样的电动船,可供游客乘船进入焦岗湖的深部。电动船噪音很小,与周边环境很相宜。它静静地掠过水面,把我们送进另一个清净世界。
船滑进一片莲花中。我向来弄不清楚荷花与这莲花的区别,很多时候把荷花称作莲花。因为刚看了荷花淀的那一大片荷花,到这里再看这莲花,一比较才意识到,这荷花与这莲花虽同属一个植物科,叶看上去都是圆的,花形也相同,花期也同步在夏天,但还是有区别的,荷花明显高大挺拔很多。李白描写黄山: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描写九华山: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华……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李白这里说的芙蓉应为水芙蓉,即是荷花。虽然也是荷莲不分,但他取的意象更偏于荷花的高大挺拔,山峰就像是一朵朵含苞欲放的金色的荷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都是荷花高标于众的描述。近代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描写荷花的范本,进入了学校、进入了课本,甚至进入了流行歌曲,很多人甚至会背诵。
而莲花的姿态却低得多。它的叶片和花朵,都是漂在水面上。即使有几朵挺出水面,但也不会像荷花那样亭直玉立,独标风情。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汉乐府《江南》,捉取了女孩子家的娇嬉神态,活画了江南水乡景色,也说明莲个儿不大,且是漂在水面上的。徐志摩的诗很得莲花的神韵:“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文学上可以媲美朱自清,但趣味上却明显是各擅其美。莲花的花和叶并不硕大,它们几乎躺平在水面上,随着水波上下浮动,而不是随风摇曳。这番风韵,一上一下、一摇一摆之间,荡去了水上蒸腾的灼热湿闷空气,真的让人有“心似莲花开”、 “花开见佛”的清凉意思了。这几年我做民族和宗教工作,有机会进过一些宫观寺院。其中,佛家寺庙里莲花触目皆是,很多雕塑绘画看上去亦莲亦荷,并不区分,很适合中国人对莲荷的认知。佛家把莲花看得无比高贵、神圣与美好。释迦牟尼出生时就会走路,他脚下步步生莲花。佛经里描述的西方极乐世界,就有大如车轮的莲花。中国佛教最大宗派之一,主张以修行来达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宗,又称“莲宗”。九华山的别称叫“莲花佛国”。进入学校课本的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也是篇深受佛学思想影响的文章。焦岗湖也有“五大怪”的传说:茭白不长后代,红莲不能采摘,渔民游泳比走快,船上灶门朝外,生个孩子吊起来。我不明白这红莲“不能采”是什么原因。是宗教上红莲圣洁,只能远观不能采摘,还是红莲生长于湿地淤泥深处,人走不进、船划不到?我张目四望,焦岗湖并未给出答案。但我却隐约感到,这处在淮河之滨、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焦岗湖的莲花,其大气与舒展的气质,与中国人的精神品质深为契合。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风土人物差异甚大。比如北方人赏花倾向牡丹,南方人赏花倾向梅花。而莲花,则藏有为南方人北方人、全体中国人共同欣赏的秘密。
3
估计世界上的湿地最大的共同点,是都拥有大片大片的芦苇。古诗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指的就是芦苇。
我们穿过莲花区域,顺着由芦苇构建的航道继续前进。这焦岗湖内,水系纵横,湖网交错,相互缠绕,并不存在“纬一经二”那样的方向路径。但湖里东一丛西一丛的芦苇和适宜水生的柳树等,却像路标或指示牌,划出了水面区块和水道。看得出管理比较到位,航道两边整饬有序。壮硕的芦苇已完全长开,与还未倒伏的去年芦苇,黄绿相间,编织成密实的“苇墙”。水浅处,则夹杂着各色宜水的柳树、榆树、楝树等,像是半拉子工程的堤埂雏形。这里是各类鸟的天堂。成群的鸟儿在苇叶上、树枝间,上下翱翔,甚至直接亮着白肚皮,在游客的镜头前做起了表演,丝毫不怕人。把焦岗湖的湿地生态之美尽显无遗。充满着野趣。问起来,我才得知,三十六湖归焦岗,这焦岗湖是因应淮河形成的湖洼陂塘群,冬缩夏扩,富集各类生物食物,自然成为南北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和越冬地,所谓中国三大候鸟迁徙路线,焦岗湖就是其中之一的节点。眼下,这些当然都是经济开发,特别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和对象了。我想起杭州的西溪湿地和阿根廷的伊贝拉湿地,比较起来,焦岗湖要与时俱进保护开发利用,任务显得更加艰巨而复杂。
4
历史上,似乎从没有人把焦岗湖当作景观之地。甚至连“焦岗湖”的名字,乍听上去也挺土,不够雅训。但这并不意味焦岗湖没有“来头”。
李兆洛是清朝名宦,他曾任凤台县令。他在任上编纂的《凤台县志》,广受好评,公认优秀,对后世影响巨大。他写道:“焦冈(应同岗)湖,滨湖为杨家脑、长湖湾、双桥集、黄家坝诸坊之下流所汇,即《水经注》所谓椒水也”。想在《水经注》上都留有名称,还有个雅名“椒水”,这焦岗湖确实是不能让人小视的。椒,古时多指花椒,属芸香科植物。椒房、椒风、椒酒、椒浆等,都是褒词。《诗·唐风》: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寓意更是美好。这些起码证明了焦岗湖祖上曾辉煌过。只不过“椒水”何时变成焦湖或焦岗湖,就不清楚了。若爬梳下去,或许还可得一部淮河流域的环境变迁史,亦未可知。
李兆洛把焦岗湖编在了《凤台县志·沟洫志》“堤防”条下,既未列入“形胜”,也未列入“游观”,甚至未单独列目。他在《凤台县志》里留下自己两篇文章,一是《丰湖闸碑》文,一是《焦湖沟闸始末》,还保留了蕭景云的《焦冈湖考》。我想这些都是今天研究焦岗湖不可多得的史料。这些文章反映了他主政凤台时曾大兴水利,为治理焦岗湖花的功夫,也反映了那时人们对焦岗湖的基本认识,和治理焦岗湖的基本出发点:“秋冬泄水以种麦,刈麦后引水灌之以种稻”。这与今天人们对焦岗湖的要求、期望、定位已大相异趣。这个历史也说明,今天焦岗湖的保护开发利用完全是崭新的探索,需要全新的思路和举措。顺带说下,李兆洛与修芍陂(安丰塘)的颜伯询这二人,不仅在淮南留下了事功,也给后世留下了很好的为政思路,教人如何在地方当官。比起包公、海瑞等,他们俩的人和事迹,虽然戏剧性不强,但我觉得对我们完整地理解中国历史,特别是国家治理史和吏治,更富于意义。
手机上搜索,焦岗湖地跨淮南、阜阳两地,主要面积在毛集实验区境内。这毛集实验区2000年成立,是安徽省唯一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实验区完全是改革的产物。历史上的泄洪泛洪区,今天的生态旅游度假区,传统的社会治理范式与今天的现代治理探索,无疑加强了焦岗湖的质感,丰富了我们对焦岗湖的多维认识。
听闻前些年毛集办淮南牛肉汤文化节,专门仿铸了口“天圆地方”的楚大鼎,不知它可能成为“今天的文物、后天的遗产”。但看看明晃晃、热辣辣的日头,无奈只得留待下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