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集贡米通过评审,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称号,对打造潘集区品牌农业、提升潘集大米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近日,潘集大米商会会长潘洪波告诉记者。
店集贡米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得益于潘集区政协《关于潘集大米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建议》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该区成立申报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专家对潘集大米的历史文化渊源、产业发展前景、种植土壤特点进行充分论证,经过各部门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店集贡米顺利通过评审。
近年来,潘集区政协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围绕参政议政主题、社会重点难点,开通委员履职“直通车”,努力提高信息工作质量和水平,出台了《进一步加强社情民意工作的实施意见》《区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办法》等制度规定,对社情民意撰写、采用、办理进行制度性安排,形成闭环式管理。同时坚持“四个纳入”,即: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纳入专委会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纳入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界别专项考核、纳入乡镇街道工委定量考核、纳入《政协委员履职考核办法》,形成层层推进工作机制。
最近,细心的潘集人走到潘集区天柱山路西侧,会看到一片绿色映入眼帘,在清澈的泥河两岸,绿树成荫。几年前,这里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如此巨大的变化,来自于潘集区开展的泥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而环境综合治理源于政协委员的《关于把泥河大坝城区南段打造成城市绿色观光带的建议》。潘集区高度重视委员的提案,通过整合滨水资源及结合周边区域开发的策略,创建自然、健康、优美的河道环境,建成滨河带39万平方米绿色长廊,打造出四季有景的自然之美,改善了生态环境。
“以前泥河两岸,环境脏乱差,简直不能看……”住在泥河岸边白云小区居民向记者感慨道:“如今,这里已是水美、景美、环境美。”泥河城区段泥河两侧生态拦截带是市民游客亲水休闲的网红“打卡点”,这里已成为潘集区泥河水生态治理一张亮丽的名片。家住蓝天小区的刘庆生谈起泥河河道水质改善称赞道:“现在水质很好,常见水鸟嬉戏,到这里游玩拍照的人越来越多。”
潘集区政协还注重选好角度、挖掘深度,做到社情民意信息“人人写”,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以及需要引起上级重视的社情民意,安排不同专业、职业背景的政协委员撰写,吸纳来自党派、团体和有识之士合作,实现了政协组织与社会力量互补整合。前不久,一篇社情民意《应重视潘集选煤厂建设形成的边角地补偿问题》受到区政协的高度重视,立即召集架河镇、潘集选煤厂、村委会召开专题协商会议,商订了边角地标准、补偿标准,通过核实、公示后,为6户群众的地块按边角地块处理,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利益。
该区政协聚焦重点、跟进热点,做到社情民意信息“面面到”,紧盯党政工作与政协工作重点,紧跟国家重大政策的落实,紧贴潘集区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立足于政协职能,开展视察调研、民主监督,撰写出有分析、有建议的信息。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坚持宽视野采集、小切口入笔,抓住突出问题的苗头性、趋向性问题及时反映给相关部门。
该区社情民意工作的报送与办理,促成了一批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力助推了潘集区高质量发展,激发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热情,促成了委员日常履职常态化局面。全区社情民意连续3年受到市政协表彰。2019年以来,累计编报社情民意信息专刊26期,报送省、市政协社情民意信息52条,多次获省市领导签批。其中《关于做好少数民族干部身份甄别的建议》被省政协向全国政协推送,《后疫情时代农村红白喜事倾向性问题应引起重视》获得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批示;《零散性革命文物亟待保护》被省政协采用;《应重视日历上的意识形态问题》《关于建设现代化绿色化工基地新材料基地推进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批。
潘集区政协负责人告诉记者,新时代政协工作必须创新学习培训,让委员能力强起来;创新平台建设,让委员履职活起来;创新履职管理,让委员责任实起来,出台区政协委员履职积分制和“红黄榜”管理办法,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委员参加学习、调研视察、撰写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情况实行积分管理,切实提升委员的履职能力,为现代化美好潘集建设建诤言、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