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琐话》是一部让我们走近大作家钱钟书,了解他与文学之间的点滴故事的上乘之作。这部书以时间为线索,从钱钟书的童年开始,从“钟书”这一名字的由来讲起,完整地再现了他在文学道路上的成长故事,这其中包括他与文学如何结缘、与其他一些大作家之间交往的故事以及作家们对他的评价。这部书可称作全面了解钱钟书生平的一部大作。
钱钟书虽是文人,骨子里却带着不拘一格的傲气。比如,作者在书中讲到,1938年,钱钟书从牛津本科毕业时,欲留校任教,可是,在最后定夺阶段,牛津大学选择了另一位学生,而将钱钟书舍弃了。落聘牛津对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又带着一身才华的钱钟书而言,无疑是重击。很多年以后,离开牛津的钱钟书在另一方天地施展出无尽的才华,可当牛津向他抛来橄榄枝时,他却婉言谢绝了。通过作者的娓娓道来,我们可以看出钱钟书孑然傲气于一身,体现出文人自有的风骨。
而在看待自己的成就时,他骨子里又带着一份谦虚与淡然,甚至在母校辅仁中学欲借钱钟书的名号来宣传,请他题字时,他不但婉言谢绝,还在婉拒信中说道:“唯名与器,不可假人;贱名务请勿用来命名,这点主权我还是有的。”而晚年深受盛名之累的钱钟书也曾多次在私信中发出“浮名害我”“虚名之带来实害”的感慨,早已将“虚名”置之度外。这样的钱钟书,曾背负上了“不识大体”“不讲人情”的名头,面对他人的一己偏见,钱钟书只是淡淡地回答道:“人谓我狂,不识我之实狷。”如此看来,他一颗耿直之心,天地可鉴。
在学生眼中,钱钟书讲课常致力于理出思想脉络,语句洒脱,敷陈自如。由此,学生们尊称他为“钱师,中国之大儒也,今世之通人也。”
好友曹禺谈到钱钟书,他常愧叹自己读书不如钱钟书,说,“我真想再能够读书,系统地读书,我太没有学问了,你看人家钱钟书那才是真有学问。”在曹禺看来,他觉得自己在学识上始终比钱钟书矮了一截。
这部《钱钟书琐话》共收录了52篇文章,包括钱钟书的生平、亲朋好友对他的回忆、钱钟书谈名家以及钱钟书行文一生形成的一套严谨的编校准则等内容。本书囊括的内容虽“杂”,但是梳理有度,遍及方方面面,始终紧扣“琐话”二字,作者以平铺直叙的语调,围绕钱钟书,细数他与文学相守的光辉一生。
阅读本书,就像听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故事,从他人口中,去慢慢了解这位大文豪不平凡的一生,走近他的文字,感受渗透在他的思想中的无与伦比的智慧,以及他在处世之中秉持的谨言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