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对联的启示

姚建戈

版次:03  2023年07月1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桐城派”是中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一个文学流派,“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姚鼐是该流派的集大成者,其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可谓是众所周知、家喻户晓,但姚鼐先祖的故事却鲜有人知。

姚鼐乃是桐城麻溪姚氏十六世孙,麻溪姚氏原籍浙江省余姚县,吴兴姚氏后裔,一世祖姚胜三随父官居安庆,后在桐城大宥乡麻溪河畔落户,传至五世祖姚旭,终于在进士科考中旗开得胜,蟾宫折桂,明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官至云南参政。参政公姚旭亲撰的一副对联世代相传,凡春节贴“黄菊花开金凤羽,青松干老铁龙鳞”对联的均为麻溪姚氏后人。

此联上联“黄菊花开金凤羽”为参政公姚旭梦中所得,他很长一段时间对不出下联,其后一生历经宦海沉浮,饱经沧桑的姚旭在觐见皇帝前夜,忽然悟出下联“青松干老铁龙鳞”。参政公姚旭是以黄菊高雅美丽喻示后人要有清廉的品德和丰富的学识,不论做官、还是为民,都要刚正不阿、坚强不屈,如青松之挺立于世,虽狂风暴雨,冰霜交加,也如干老铁龙鳞般,坚不可摧。自参政公姚旭之后500余年,桐城麻溪姚氏先后有20人进士及第、51个举人,出仕为官者446人,其中三品以上高级官员6人,留有著述者91人。硕宦名儒辈出、人文蔚起,跻身桐城五大家族张姚马左方之列,成为著名的文化世家和仕宦望族。于仕宦,与显赫的桐城张家并称“张姚”,清代有“桐城张姚二姓,占却半部缙绅”之说。于文学,姚家代有传人,姚鼐更是和方苞合称“方姚”,成为桐城派的代名词,旧时有“人人桐城、家家方姚”之语。在这个家族中不仅有姚文然、姚棻等这样的高官,还有姚鼐、姚范等这样的文化名人,更有像姚莹这样在政治和文化上都产生巨大影响的代表人物。特别是近代更是涌现出革命烈士,1922年入党、江苏省境内第一个党支部——陇海铁路徐州站(铜山)支部书记、我党早期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姚佐唐,老八路、原基建工程兵副军职离休干部姚铁等。桐城麻溪姚氏何以几百年来绵延不绝、代有人才,五世祖姚旭的对联和示范对后人的教育和启示不可谓不重要,姚旭解甲归田时“归无余赀”;十二世祖姚文然官至刑部尚书,其执法秉公、不贪私利,忧国忧民、爱民如子,主张解除酷刑,如炮烙、腰斩、宫刑等,一生“清介”,谥号“端恪”。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麻溪姚氏十八世孙姚莹,被誉为闽吏第一,是清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之一。道光十八(1838)年,姚莹出任台湾兵备道,在随后爆发的鸦片战争中,他领导台湾军民击退了英军五次入侵,写下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英勇抗战的光辉篇章,即便后来被以道光皇帝为首投降派贬谪后,仍在上书御敌之策,充分展现了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麻溪姚氏正是秉承先祖对联所倡导的清廉、正直家风,才得以滋养着姚氏一代代后人。

其实像桐城麻溪姚氏这样的家族,在历史长河中比比皆是。远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至今被人奉为圭臬;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其立身、治家、处世、为学的独特见解,是家庭教育的典范;近代清朝学者朱柏庐编撰的《朱子家训》,以儒家“修身”、“齐家”的核心思想为宗旨,是一部详尽的“治家”教科书。桐城先贤,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的轶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老宰相张英的家书“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脍炙人口,令人醒悟,“六尺巷”的故事启发人们克己处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曾国藩在长达30年的翰苑和戎马倥偬之余,写了近1500封家书,小到人际关系和家庭生计琐事,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谆谆告诫诸弟和子侄严格遵守、以正家风,曾国藩临终前还留下遗嘱:“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习劳则神钦”。为官清廉、为人素朴的林则徐从来没有想过要为子孙后代留多少钱财,他看的极为透彻: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财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古往今来,无数个家族的兴衰史揭示了一个真谛,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