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新“土特产” 增效又增收

本报记者 刘银昌 本报通讯员 唐家林

版次:A01  2023年07月04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定要让群众觉得发展种植甜瓜产业有前途、有奔头。”近日,凤台县关店乡周庄村负责人告诉记者。

凤台县关店乡因地制宜做好优新甜瓜品种“土特产”文章,培养产业发展和就业帮扶基础,让关店甜瓜“土特产”尽显时尚范。

“我们首先召开了‘两委’干部、党员、村民组长和群众代表动员会,形成共识,拿出规划,并邀请科技特派员先给党员干部进行技术培训,分析种植甜瓜的经济效益。鼓励大家首当其冲做示范,实实在在地干,做给农民看。”该村乡村振兴工作队负责人告诉记者。

“我和村里的科技员去年搞了30亩甜瓜大棚,年收入20多万元。安排11个脱贫户在大棚里负责管理,通过学习,脱贫户们今年自己种植甜瓜70多亩。”村干部孙桂中说。

蔡庄村村民宋西民计划今年扩大甜瓜种植面积20亩,为了方便管理,需要集中租赁瓜地。该村广泛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托管,全力实施甜瓜大棚科技化、规模化。全村规划6块甜瓜基地,全部都是小田变大田。与此同时,把通往甜瓜基地道路、水电、网络线路等服务工作到田到户到棚,让瓜农生产进得去,产品运得出。

“今年俺们的甜瓜种植有规模、销售好,瞧瞧我附近十多家大棚户,家家户户都卖了20多万元。”村民宋德福一边采摘一边与记者分享着喜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宋德福2022年通过市场分析,看准了发展甜瓜种植“土特产”的前景,投资40万元,在托管土地和开发闲置地上建了12个大棚,今年收入相当可观。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特色也是乡村特色。产业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动力后劲。我们要让甜瓜土特产时尚范、科技化,带着农民赚大钱增加收入。”蔡庄村相关负责人说。

“首先抓好品种选育,推广专业育苗,嫁接技术。在口感上、品质上下功夫。依靠乡村物流、电商等数字网络平台进行推广。通过网络平台,帮助村民把产品向全国销售。目前,我们乡的甜瓜远销江苏、河南、上海以及省内多地,市场渠道丰富多彩。”关店乡相关负责人说。

让“土特产”充满品牌味。利用包装扩大宣传效果,同时在质量上有保证。今年该乡发展甜瓜种植面积7000多亩,种植户每亩纯收入平均8100元左右,仅此一项合计创收5600多万元。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