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静
写在前面的话:
2021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
于是乎,到合作帮扶的先发城市学习改革、问计创新、探求转型、谋划合作,更是成为城市拔节成长、向更高处攀登的“必修课”。
秉持着对标先进、真学真赶的态度和深化合作、谋求共赢的强烈愿望,2022年10月18日,我市第三批选派的14名同志奔赴闵行,开展为期半年的跟班学习。对于14名学员来说,这都不是第一次到上海,但此次毫无疑问是使命之行,意义非同寻常。
进园区、赴机关、入社区,访企业、看项目、开座谈;
强烈的震撼、深深的忧患、观念的碰撞;
体悟开放真谛、汲取创新力量、感受包容魅力。
半年来,大家认真学习领会鲜活的闵行经验、闵行场景,虚心当好“学生”,在他们的讲述、笔记、感悟中闵行发展好在哪里?为什么好的答案逐渐清晰。更为关键的是,大家的思想更为统一:学习闵行,眼光不局限在他们成功的结果之内,更要探究他们先发的缘由。问道闵行,亦求诸己!认清差距,发挥优势,走出适合自己的特色之路,努力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共担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
启示一:临时与领航:党建引领
——聚合力提效力增动力,党支部建在跟班学习一线。
我们先把时光之轴回转到6个月前。在第三批赴闵行跟班学习动员会上,当好推介淮南的“宣传员”、淮闵合作的“联络员”、招商引资的“信息员”、先进经验的“研究员”,不虚此行、不负信任的要求让14名学员的责任感倍增。
2022年10月19日,“研学之行、使命之行”正式开启。
建支部,聚合力。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到达闵行的第二天晚上,就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制定了《跟班学习党支部工作规则》《党支部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宣传信息报送工作制度》《跟班学员请销假制度》,严明纪律要求,严格日常管理,做到用制度管人,用流程管事。
“我们大家要站稳立场、走进赛场、不惧考场,经风雨、见世面,增见识、长才干,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满载而归;我们大家要宣传好淮南优势,与闵行各界深入交流交往,在闵淮合作共建中发挥第三批跟班学习成员的积极作用,以实际行动交出一份高分答卷。”临时党支部书记、潘集区政协主席董善积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表态。
临时党支部,责任“不临时”,作用“实打实”。采取集中学习与分小组学习相结合,坚持每月1次集中学习,同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大家前往企业、园区、社区、展示馆等参观调研。在学习、活动中大家交流思想动态、学习体会、感悟收获,开拓了视野、看到了差距、找到了目标。同时,也相互增进了友谊。每次学习都发挥了“领航、赋能、增信”的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跟班学习期间时值上海抗疫关键时刻,从踏上闵行跟班学习之路的那一刻,闵行已然成为大家的第二“家园”。尽己所能,共同守“沪”。2022年11月19日,突如其来的疫情零星点状扩散,驻地宾馆被封控,党支部迅速号令,每天安排专人帮助宾馆进行核酸采检、日常服务、食宿管理,整体工作有条不紊、运转有序,平稳度过封控期,期间无一人感染,党支部汇聚起疫情防控的强大先锋力量。
“党建领航,使命铸魂。”“临时党支部建在跟班学习一线,通过学理论、立规矩、严管理,有效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临时党支部,关键时刻靠得住!让我们有了组织保障,有了主心骨。”14名学员纷纷感言。
启示二:对标与创标:标杆思维
——鼓干劲拼闯劲砥韧劲,看齐“标杆”成为“标杆”
4月中旬的一天,闵行区莘庄工业园。淮南安成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汪传亮正在办公室整理东西,他为期半年的跟班学习结束,即将回淮。
厚厚的笔记本,被他放进箱子。半年来,他习惯把每次实地调研、协商座谈的感悟记录下来,方便温习并与同行的伙伴交流。
“作为上海的老工业基地,闵行一直是二产的集聚区、制造业强区。2022年闵行区GDP在上海16个区排名第4,是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2023年闵行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标杆、对标’两个词出现了8次;在2023年上海‘两会’上,闵行区提出:全面深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在上海推动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敢为人先、走在前列……这些,都让我感受了闵行在每个时间节点都抢占先机,形成优势,争创一流的‘标杆思维’。”在他的笔记本里写着这么一段话。
对于闵行区始终坚持的“标杆思维”,其它学员也同样感触颇深。
八公山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徐杰,凤台县副县长刘涛,大通区副区长成祖顺,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局局长刘双喆在莘庄镇跟班学习。农历新年的前一周,莘庄镇召开了2023年主要经济指标任务分解会,会上提出2023年要坚持对标顶流、加速发展,镇域税收要同比增加20%以上,其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要同比增加两位数。当时坐在会场的4名跟班学习成员有点不敢相信,莘庄人这么拼吗?
“‘自驱力’很重要!只有加速奔跑,才能实现持续领跑。同时,我们镇是在一条一条梳理、一项一项分析后明析了使命、短板与发力方向的。”莘庄镇党委书记吴敏华的一番话解开了4名成员的疑问,更带给他们深刻的触动。
“他们领跑竞跑的高标准,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的发展气场,给我们强烈的力量震撼。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起点决定终点,树立高标杆,彰显了闵行干部的拼抢姿态和发展张力。从表面上看,我们与闵行是数字指标和城市发展的差距,是发展原始积累的差距,但从根子上看,还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这次跟班学习就像是一面镜子,把我们与先发地区干部做对比,照出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照出了比学赶超的精气神。比闵行,我们缺少一些创与闯的锐气与勇气。工作中指标设定常会考虑到完不成会不会没面子,创新做法常被问及是否有制度依据,在制度设计中又去想是否有案例支撑,长期形成了‘因循思维’,而高质量发展需要标杆思维、创新思维,我们要学习闵行干部的闯劲韧劲,从看齐标杆到争取成为‘标杆’”。深受触动的4名成员在会议结束后,回到办公室就召开了小组学习会,大家给自己立下标杆。
启示三:破冰与突围:实干创新
——实作风精服务善作为,躬身入局沉心践行担使命。
“推进一体化发展,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落差’往往也是‘发展空间’。在体制机制、人才力量、要素保障等条件上我们与闵行有很大差异和差距,但这也是我们奋起直追的空间。闵行先行者还在加速奔跑,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快马加鞭、不加倍努力?我们必须以实干突围,坚决破除区位决定论,提升精神区位;破除交通瓶颈论,打通思想瓶颈;破除资源制约论,优化要素配置,向实干要动力、要活力、要生产力。”在闵行资产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跟班学习的寿县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亚晖在他的跟班学习心得体会里这样写到。
探寻闵行高质量发展密码,跟班学习的成员纷纷表示:
“实”和“新”字,概括了一切。同时,这也是我们必须要践行的。我们必须以“惜时如金”的态度去真学,以“学以致用”的态度去真思考,以“知行合一”的态度去真实践。
——闵行会风实,务实高效,小会多、大会少,短会多、长会少。文件打印精简节约。
王亚晖参加了一次项目推进会,研究江川路街道秦榛语言艺术文化馆、川上美集街区商业综合体、闵欣基地、紫旺电器城等多个项目的规划建设、项目处置问题,加起来一个小时。“会上只谈问题是什么,由谁负责推进以及协调解决问题的路径。时间观念强,会议效率高,省下了更多时间去抓落实。”
“更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闵资集团在部分小会上所打印的文件,经常是以前用过的纸张,单面打印过纸张也被再次利用。”闵资人的把钱用在刀刃上,节俭务实的作风让安徽建发招投标代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陶磊感叹。
——闵行干部抓产业发展作风实,产业规划,精准精细、实在实用,可操作性强。
一张产业地图,招商面积细化到小数点。在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跟班学习的淮南日报社政文部主任张静,在一次跟访中看到一幅闵行区产业规划示意图。
摊开这份面向海内外招商的产业地图,所有信息简洁而清晰。9个重点产业带总体布局、主导产业、发展目标等方面信息一目了然,发展优势在哪、产业链缺什么,靶向分明。如:虹桥商务区,则细化到“可用于招商面积为311.31万平方米”。
“‘画好一张图’不是小事。我们也有自己的产业地图,但不如闵行的精准精细、实在实用,可操作性强。产业做强做优,首先要心里‘脱虚向实’,这也是闵行留给我们的启示。”在莘庄工业区跟班学习的淮南经开区管委会四级调研员赵明洲感慨。
——闵行干部创新意识强,在推进园区发展中,注重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机衔接,以创造性落实营造良好发展生态。
跟班学习期间,董善积在查阅资料时发现: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评估结果显示,上海闵行紫竹高新区在全国157家国家级高新区中,2021年度综合排名第9,首次进入前10。并且为唯一一家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运作,由上海紫江集团控股,这引起了他的浓厚学习兴趣,于是组织14名学员前往考察学习。
闵行区无偿划拨5500亩土地,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两所大学校区整体搬迁至高新区附近。校区、高新区、城区“三区联动”,创新资源汇集,高端产业集聚。成立仅5年的园区创业孵化器公司,在12000平方米空间里,已培养和孵化700余家小微科技型企业,目前,高新区共申请专利47860件,专利授权27407件。面积仅13平方公里的园区,年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
“摆脱了依靠政府投资驱动的路径依赖,2002年建园后,各级政府充分放权,管理团队保持长期稳定,按照高标准规划,一张蓝图画到底。因为民营,政府不派驻管理人员,所以机制活,今天拍板、明天就干;因为公司化运作,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一切跟着市场走,产业发展快;因为有恒心,从众创空间到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创新活力充分迸发。”考察学习回来后,大家感叹“别有洞天,大开眼界,深受启发。”
毛集实验区工委委员、人武部部长柏发淮在闵行区行政服务中心学习考察,在中心负责人的介绍中听到几个细节:在这里,申请当天即可拿到营业执照,两个工作日内可领取企业发票、刻制公章、激活“法人一证通”数字证书等“企业大礼包”。闵行区还安排专职代办员免费为企业跑腿办证。只要企业有需求,就可以申请,大大节约办事时间。一个总投资百亿元的项目,从拿地到获得施工许可,仅仅用了不到48小时。“这样的营商环境,对闵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闵房(集团)有限公司跟班学习的谢家集区副区长桂超林发现一个现象,闵行的干部不仅市场思维、创新意识强,而且执行力很高。
他以闵房泊寓为例。疏影店项目原为私人产权长租公寓,建设年代较早,存在设施老旧、配套不全、环境脏乱差、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安全隐患较大,给莘庄镇社区治理带来了很大困难。闵房集团敢向市场要效益,携手上海万科泊寓,共同出资5000万元对该项目进行改造,以“助力社区治理,改善营商环境,服务青年人才”为宗旨,仅用时5个月就面向市场推出572间的高品质人才公寓。“体制机制的大胆尝试,不拘于讨论姓公姓私,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引入先进管理模式,办成了许多仅靠财政投入难以办成的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这给我们很多启示,值得我们学习。”
“闵行的城市更新+产业导入的做法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考察参观了虹桥基金小镇后,在闵房集团跟班学习的市产发集团组织人事部部长陈圆圆深受触动。“111栋别墅建于30多年前,属于老旧房地产项目。如按常规思路,简单出售或出租,对经济业态没有改变。虹桥镇却从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承接虹桥开放枢纽金融功能出发,引入市场力量,把老旧别墅改造翻新,变身基金小镇,形成现代金融业态,平滑推动产业转型,目前,基金小镇管理基金规模2000多亿元,跻身全国特色金融小镇第二位。闵行将一些与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相适应的老旧房地产和工业厂房在更新之后导入新型产业,实现了以存量空间资源支撑增量产业发展的目标,这也是我们需要发力的方向。”她在日志中写到。
闵行强劲的发展态势、先进的发展思路和闵行干部强毅的实干精神、善作善成的能力,给14名学员带来了巨大的触动和深刻的启示。带着问题出发,更要带着启悟归来。14名学员分为4组分别围绕招商引资、园区建设、资本运营、社会治理开展深入调研,思考形成4篇调研报告。
启示四:相生与共赢:双向奔赴
——愿跟跑争并跑同领跑,协合发力,推进一体化发展。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我们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效,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才会拥有更多获得感和话语权。”第三批赴闵行跟班学习成员的这些实践故事都有一个主题——相得益彰的“双向奔赴”。
互相搭台,好戏连台;乘势而上,别有风光。
2月26日,淮南名特优农产品上海展销中心在闵行区颛桥镇光华创意街区开幕。八公山豆腐、淮南牛肉汤、顾桥陈醋……在展销中心,一张特色农产品地图开启了“印象淮南”文化之旅。这张地图既展示了淮南区域概况,也对8个县级行政区当地农产品进行了标注,一目了然,在农产品地图旁,是一面淮南子文化展示墙,述说着淮南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让大家全面、深入了解淮南。
热播剧《狂飙》男主角推介寿州圆子,家住附近的上海王女士光华路闲逛时,无意中发现展销店,便忍不住走进去并试尝了与其制作流程相似的夏集贡圆。“价格实惠,味道也不错,尝尝鲜、换换口味挺好的。”
“春申文化牵起了淮南与闵行的历史纽带,两地历史相近、人文相亲,淮南有着浓厚历史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质的农副产品,完全可以通过闵行的窗口把淮南的优势推向长三角。这次展销中心集聚了淮南知名地标产品,让闵行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品尝淮南特色,用舌尖上的美食拉近闵淮两地的距离。”在闵行区文旅局跟班学习的市委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彭宝国积极配合闵淮两地布展,也在活动现场推介产品、宣传淮南。
2月17日,投资22亿元的科博达(安徽)产业基地项目在寿县新桥产业园签约落地,这距离寿县前往上海进行推介洽谈仅3个月。
3月20日,上海市莘庄工业区有关负责同志一行来淮,赴淮南高新区考察交流,共同为闵行·淮南科创孵化基地揭牌。基地面向园区产业或企业,引进和指导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和产业示范基地等创新平台,增强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园区品牌建设。跟班学习成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局局长刘双喆从去年11月份开始,就参与共建活动,当好“联络员”、“服务员”。
不仅要学“真经”,还要引“真金”。对标闵行,就是希望推进与上海企业的合作,由这些企业将闵行经验“传到”淮南,参与淮南产业链的提升。跟班学习成员多次前往上海淮南商会、上海寿县商会等对接、推介,加强与在沪在闵企业家的沟通,主动靠前服务,全力协助推动淮南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我们不光是学习团,也是招商团,既然到了这里,就要发挥作用。”截至目前,共计拜访企业121家,其中已签约项目9个,总投资19.49亿元。即将签约项目8个,意向企业30余家,参加各类推介会9场。
出发点——解放思想
切入点——探寻逻辑
共鸣点——深化合作
“跟班学习”是一把钥匙,解开了闵行先发之奥秘、先进之缘起;是一种见证,记录了淮南干部探寻之迫切、求索之路途;是一场交汇,在观念撞击、思想对碰中闵淮紧密携手、各展所长,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同频共振、同向共进、同强共赢、同心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