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老屋

张昌涛

版次:03  2023年06月2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故乡的老屋拆了。今年70岁的父亲与他的老年朋友们一起,用半个月的时间,亲手在原址上又盖起三间大瓦房。

通过院子里的远程摄像头,在手机里看着拆老屋盖新房一天一个样,以及父亲与他的朋友们说说笑笑间改天换地,作为子女,不能伸手相帮的慌张和不安心情都被治愈。

要感谢现代科技,老屋除旧布新的过程被摄像头自动记录。看着这些视频和图片,我想,如果将它们剪辑成一个短片,应该配上一首平缓而稳健、蕴藉又好听的曲子。老屋承载了太多记忆,我和弟弟妹妹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曾经挥洒汗水、追逐梦想就是为了离开,而今一次次恍惚间又在睡梦里返回,这让人从何说起?

静下来想一想,老屋的记忆,总与儿女的学习有关。记得我考上中师那年,父亲高兴得很,说这是个包分配的“铁饭碗”。开学前,为了给我筹集学费,他从老屋里将成袋的稻谷一一搬出,在手扶拖拉机的拖斗里堆起一座“小山”。然后,父亲开车,我坐在“小山”上陪他一起前往粮站。

车辆飞奔,我的眼前浮现出读小学时的情景:那年父亲是村里的文书,兼着会计的工作,在依靠打算盘记账的年月,只有小学三年级知识储备的他,时常在计算上遇到难题,因而沮丧。

有一次父亲醉酒后,把我叫到跟前,说晚上检查作业,如有计算错误要狠揍一顿。下午放牛,我为此担惊受怕“心不在牛”。那头大牯牛也像猜透了我的心思,舌头左卷右绕,偷吃了邻居阿军家不少秧苗。傍晚时分,我硬着头皮骑牛回家,却发现父亲正呼呼大睡,顿时心安,然后,在煤油灯下争分夺秒地写作业,并确保不出差错。

老屋的记忆,也总与子孙的成长有关。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那年,我被选派去寿县驻村的地方,离家不远,每有空闲,就回去看看。见到村干部常劝说父亲:“你这老屋是我们村唯一的土房了,贫困户家正盖瓦房,你还要留着?”父亲不为所动,说:“儿女们都在外地工作,平时难得回来,我这老屋后面的三间瓦房,够住了。”父亲做些修缮,老屋屹立不倒,一转眼又坚持了几年。直到去年春节放假,我们几个小家庭从三个不同的城市回家过年。

像往常一样,父母轮换着与儿媳、女儿打麻将,我就和弟弟、妹婿聊聊各自工作和生活状况。其间,父母忽然说起,今年打算拆了老屋盖新房。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孙子、外孙都已长大成人,年节时回来,不能再“挤油”了,得独自睡一张床……

父母的爱,永远超出你的想象。他们的敏感和脆弱,也许我们一无所知。

计划盖新房时,母亲的胃不太舒服,但春节期间我们姊妹几个都在家时,她闭口不谈。决定动工前,她和父亲商量:“孩子们工作都忙,不打扰他们,我们俩去医院看看。如果是严重的病,这房子就不盖了。”

母亲做胃镜时,医生说胃里有息肉,问是否立即切除?父亲耳聋,一时间答非所问。医生着急,就让母亲自己作决定,她的嘴里插着管子,只能沉重地点点头。医生又疑惑二老带的钱可够,他们信心满满地说,可以让孩子用微信转发过来……谢天谢地,母亲经过手术后安然无恙。

有人问:辛苦培养的孩子远走高飞了,值得吗?这,又如何能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建房计划如期实施。从远程摄像头里,我看见每个傍晚大家散去后,父亲总要围着新建筑转上几圈,这边敲敲,那边打打,像极了在雕琢一件艺术品。有时,还会亮灯干活到深夜。

新房完工那天,母亲打开微信视频带着我参观了一遍。我说:“你们建设的前后两座大瓦房、庭院、菜园子和停车场,应该有一千多平方米,比你们儿女所有的房子加起来面积都大啊!”二老自豪,笑逐颜开。我透过摄像头,看见院子里,母亲精心栽种的十余盆鲜花正竞相绽放。

有关老屋的事情说不完,虽然它已消失在视线里,但留下的勤劳、淳朴、乐观、向上的家风,藏于心灵深处、铭刻在骨子里。

时光如水,无言流淌,老屋也好,新屋也罢,其实对于远离故乡的儿女来说,父母安好,就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