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把四关建好小微园 发展产业促就近就业

本报记者 周莹莹 本报通讯员 苏建星

版次:01  2023年06月28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2022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情况的通报》,以清单形式通报了61项典型经验做法,寿县“严把四关建好小微园,发展产业促就近就业”的典型做法位列其中向全国推广——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以就业为导向,走产业促发展、发展带就业、就业保稳定之路,才能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近年来,寿县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扶持、多元发展”的思路,充分利用乡镇闲置房屋及存量用地,通过政府投入和企业投资等多种方式,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科技企业孵化器及相关配套设施,供小微企业进行研发、生产、经营多功能复合利用,打造土地利用高效、市场活力增强、乡村产业振兴、就业带动明显的小微企业发展平台,开辟了资源变资产、产业促就业、就业促惠民的脱贫群众增收新路径,成为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的重要载体,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寿县将“小微园”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11家县直单位和各乡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作推进专班,实行工作专班化、专班任务化、任务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坚持“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原则,严格把住“四关”,因地制宜创新“从无到有”“盘活资产”的双重建设模式。

严把规划选址关。按照“盘活用地、坚持集约、符合规划、利于招商、宜居宜业”要求,统一对各乡镇存量土地全面摸底,盘活利用闲置学校、厂房等用于建设“小微园”;对缺少有效存量建设用地的乡镇,全县每年安排500亩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小微园”建设。

严把项目建设关。县级统筹资金投入,乡镇作为实施单位具体负责“小微园”建设,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程序,严格履行招投标制度,严格工程安全、环保、消防和质量监管,项目开工后,由县住建局分项分部验收工程。

严把项目招商关。依托寿县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围绕劳动密集型、绿色食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由县招商中心、县农业农村局负责招商推介,“小微园”所有权人进行公开发包,优先选择联农带农能力强的企业签订承租合同。

严把资产管理关。“小微园”建成后,县乡村振兴局指导乡镇做好资产确权、使用和管理,属国有土地的,确权到乡镇;属村集体用地的,确权到村;承租企业只享有“小微园”的使用权,负责运营和管护;“小微园”所有权人加强监督管理;县级建立资产收益分配系统,实时监控“小微园”资产收益和分配情况。

截至2022年底,寿县共投入各类资金2.87亿元,实施“小微园”产业项目47个,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500万元,带动就业3000余人(其中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500余人)、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创造利税800余万元,实现了企业提质促高效、乡镇税收重长效、村级经济固实效、群众就业稳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