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文轩儿童文学创作个性

——以《草房子》《青铜葵花》为例

版次:04  2023年06月2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王永军

在儿童文学创作领域,曹文轩应该算是比较独特的一位,作为创作主体他有作家和学者的双重身份,同时他的作品中展现出来的审美理想、叙事美学、苦难意识与悲悯情怀等都是同期其他儿童文学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特质形成了曹文轩与众不同的儿童文学创作个性(审美个性)。艺术家创作个性是指“在一定生理基础上并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艺术家个人独特的较为稳定的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和。”【1】虽然创作个性的形成离不开先天因素,但它们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是作家的审美理想、生活经历、创作实践等后天因素。笔者试图从审美理想、生活经历和唯美追求等方面探讨曹文轩儿童文学创作个性特征,解密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别具魅力的个性所在。

一、执着于儿童文学使命的深度思考

曹文轩曾说他最崇拜的中国人是鲁迅先生,鲁迅极其重要的思想贡献则是关于国民性思想,尤其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曹文轩影响很大,以《网》等一类作品为代表的早期作品“鲁迅”的痕迹很明显。曹文轩儿童文学观的形成和发展深受鲁迅先生国民性思想的影响,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何把孩子培养成才或者孩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理想人性一直是他苦苦思索的问题。从“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到“为儿童打下良好的人性基础”再到“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精神底色”创作观念的逐步发展和演变,构建良好的儿童品性一直贯穿其儿童文学作品创作的全过程,是永恒的主题,无论文学思潮如何变迁,不管市场是否畅销,曹文轩始终坚守儿童文学创作的这一初心,执着于儿童文学历史使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精神底色——的理想表达。曹文轩1992年在日本的一次演讲中说:“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有这种沉重感和崇高感。对人类负责,首先是对民族负责,儿童文学作家应当站到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笔下的每一个文字。儿童文学作家应为健全民族性格、提高民族的质量以至人类的质量做出贡献。我们应当站到这一点上之后,便会自然知道如何来处理体裁、主题,甚至是如何使用语言。”【2】基于这样的审美理想,《草房子》、《细米》、《青铜葵花》等作品中真、善、美成为人物、环境、故事的总基调,并以此构建精神家园对抗现实的世界。孩子是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曹文轩期望用“美”来陶冶情操,荡涤心灵,用美的力量感动和感染孩子们,同样也期望用“美”的世界孵化和守护孩子们善良、勇敢、坚韧、责任等精神品格,从而为人生打下良好的精神底色。

把着力于儿童精神底色的构建作为使命是曹文轩对儿童文学价值的深度思考。经过数代儿童文学家的辛勤耕耘,儿童文学园地百花齐放,春色满园。它们或启蒙,或益智,或教育,或科普,或娱乐等等,成为文学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在儿童文学创作园地里曹文轩是比较独特的一位,可谓是一位“非典型儿童文学家”,首先他集作家和学者为一身,其次他的儿童作品不仅适合少年儿童也能满足成人的审美需求。他也在多种场合阐述个人的儿童文学观,对儿童文学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尤其专注于儿童美好人性的塑造,他呼吁儿童作家站在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人类的高度进行文学创作。曹文轩基于学者儿童文学理论素养、审美理想以及创作实践,创作了《草房子》、《细米》、《青铜葵花》等一系列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塑造了桑桑、青铜、葵花等众多典型儿童人物形象,在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家中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个性特征。

二、乡村经历的反复抒写

故乡承载了我们许多过往,酸甜苦辣、离愁别绪,内心深处对故乡总有一种别样的情绪,故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总是让人刻骨铭心,对于每个人而言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坐标,更是乡愁源头和归宿。童年的经历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对于作家而言,童年经验是生活所给予他的一笔伟大而珍贵的馈赠。(文学理论家童庆炳语)“艺术创作是主客观的有机统一,审美个性则是主观对客观及主体自身的整合和独特显现,因此,独特的人生经历不仅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表现对象和独特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而且在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内化、积淀于艺术家的心理,天长日久就构成了艺术家审美心理的个性特征。”【3】当然独特的人生经历只是影响作家的个性审美心理,要构成鲜明的创作个性,唯一的途径就是创作实践。在持之以恒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整合创作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关系,从审美心理诉求到审美对象的确立,从审美理想到叙事内容及叙事策略等反复实践,最终形成作家自己的创作风格,形成与众不同的鲜明而独特的个性特征。曹文轩在乡村生活了很多年,对他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曹文轩在长篇小说《细米》代后记《乡村情结》中表示:“二十年岁月,家乡的田野上留下了我斑斑足迹,那里的风,那里的云,那里的雷,那里的雨,那里的苦菜与稻米,那里的一切,皆养育了我,影响了我,从肉体到灵魂。……许多这样美丽、动人的乡村故事早就孕育我心中,深深地迷恋着我。……我悄悄地将它们保存在记忆里,且独自欣赏着。我想有朝一日,等我已将它们的意义充分领会了,我会把它们付之于文字公布于世的。现在,我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我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将这些在心中珍藏了多年的故事写了出来。乡村固定了我的话语。回想起来,我在写它们时,有一种如鱼得水、顺流而下的轻松与自如。”【4】于是在《草房子》、《细米》、《青铜葵花》中反复出现了大河、大船、水车、芦苇、海滩、茨菰等典型意象,油麻地、稻香渡和大麦地等典型环境以及温柔如水、清丽脱俗、水灵灵的水乡女孩形象,苏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在作品中也得到了特有的展现。曹文轩在回答《草房子》是否有生活的原型时,他说:“那是一本以我少年时一段非常重要的生活为背景的小说,里面的小主人公桑桑,他有一个真实的姓名,那就是曹文轩。校长的原型就是我的父亲,里面写了很多我个人童年的真实经历。”【5】曹文轩成长系列小说的主人公除了桑桑,其他如林冰、细米以及青铜等,他们的身上都有曹文轩儿时的影子,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艺术源于生活,作家个人经历经过时间的沉淀和主观上的取舍筛选,成为其叙事作品的故事内容主要构成题材,通过反复的抒写,情感的表达也愈加强化,体裁的处理技巧日渐成熟。不断抒写个体经验的过程即是不断认识自我、确立自我的过程,作家借助艺术形式把自己的体验、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这样的作品个性就十分突出,也获得了别人无法代替的价值。乡村经验(经历)的反复抒写也成为了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显著的个性特征。

三、唯美的追求

不少读者表示,读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甚至感动落泪!这种情感体验在其他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是很少见的。究其原因在于曹文轩对于作品“美”的执着追求。这是曹文轩基于儿童文学创作理想和作品叙事上协调统一的精心考量,更重要的是对当前文学创作现实有针对性的个性选择。曹文轩曾说:“在今天的中国文学界是不能谈美、谈美感的,谁谈谁矫情——即便是人家不说你矫情,你自己也会觉得矫情、心里发虚。……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写的是丑,并非脏,而中国当下大量的文学作品写的恰恰不是丑而是脏。这是两个相去甚远的境界与格调。”【6】“美”的追求成为他对抗当下审美现实的武器,唯美的、理想化色彩的作品在儿童文学创作领域独树一帜,也成为了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鲜明的个性特征。他对于美的追求源于废名、汪曾祺、沈从文等老一辈作家的影响,也源于自己的创作实践。尤其是作为学者对于美的力量的认知,他坚信美的力量和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及智慧的力量一样令人感动。曹文轩执着于展示美、表现美、赞美美好的人性,用美作为主要元素构建“美丽的精神家园”,着力用美的力量来感动感染读者,净化心灵,从而实现儿童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曹文轩的“唯美”追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力于“美”的表达

曹文轩对于美的不懈追求主要体现在意境美、人性美及人物美的构建上。《草房子》在美的表现上,尤其是意境美的营造上其实并不是特别突出,然而,作品的成功却让曹文轩找到了与众不同的创作之路——对美的执着表达。到了《细米》和《青铜葵花》这两部长篇作品,美的表达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青铜葵花》直接采用“以诗入文”的笔法,将诗歌的意境植入到人、物和景的书写中,读者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大麦地像一艘巨大的船,停泊在对岸的芦苇丛里。

她看到了高高的草垛,他们像小山,东一座西一座。她看到了楝树。楝树正在开放着淡蓝色的小花,她看不清花,只能看见一团团的淡蓝色,它们像云轻轻笼罩在树冠上。她看见了炊烟,乳白色的炊烟,东一家西一家的炊烟,或浓或淡,飘入天空,渐渐汇合在了一起,在芦苇上空飘动着。

狗在村巷里跑着。一只公鸡飞到了桑树上,打着鸣。到处是孩子们咯咯的笑声。

作品中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很多,曹文轩似乎深得陶渊明的精髓,简单的几个意象,寥寥几笔的勾勒,便成了生机盎然、纯美的山水田园:墟里炊烟、鸡鸣树巅、犬吠深巷、阡陌交通、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些诗意空间的营造构建了“曹氏乡村乌托邦”,为的便是为不安的灵魂提供一个精神休憩之所。

人性美也是曹文轩着力表现的内容。作者喜欢将人性置于苦难中去体现和考量,苦难是磨刀石,也是试金石,人性的善良和丑陋、虚伪和真诚在苦难面前一览无余,人性在苦难中或升华或沉沦。因为对美的执着追求,曹文轩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对人性美的礼赞。《草房子》中桑桑、细马及杜小康等都遭遇了疾病、家庭巨变等变故,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小主人公们也曾经一度痛苦、失落和彷徨,但最终都选择了直面苦难,展现了坚硬且富有韧度的人性。曹文轩在《青铜葵花》中更是将苦难作为青铜、葵花和大麦地所有人生活的背景,青铜一家人和大麦地的人们彼此守望相助,相互扶持共渡难关,将人性的洁净、坚韧展现地细致入微且感人至深。

曹文轩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一直遵循着自己的唯美的文学主张。大麦地、稻香渡和油麻地的孩子们形象都很典型,男孩善良、调皮且倔强,老人豁达、无私,女孩往往温柔如水,聪明伶俐。曹文轩似乎特别钟情于女性形象的塑造,《草房子》里的纸月,《细米》里的梅汶,《青铜葵花》里的葵花,无论年龄大小,每个都是带有江南女性特有的清丽脱俗的气质、眼神温柔、心灵手巧。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反面人物,他淡化了纷纷扰扰的现实世界,也舍弃了真实世界里的人性丑陋。这种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描绘,明显地体现了曹文轩的个性特征,和他的唯美追求是一致的。

(二)适应“唯美”表达的叙事选择

曹文轩曾在《站在水边的人无法不干净》一文中表示:“我比较向往诗性,儿童文学、儿童视角能帮我实现、达到我向往的目标,满足我的美学趣味。”儿童视角是曹文轩为实现自己美学趣味而精心构思的结果。之所以选择儿童视角,是因其建构的文本内容与社会现实存在较大的审美差距,只有从儿童视角叙事才合乎逻辑。具有了儿童色彩、儿童思维以及儿童对现实世界稚嫩理解的理想世界与社会真实世界拉开了巨大的审美距离,从而为唯美地表达创造了可能性。同时儿童视角作为一种限制性叙事策略在实际写作实践中想完全剥离创作主体,用一种纯粹的儿童眼光去审视世界,这似乎是不太可能的。毕竟儿童的语言表达、思维方式和逻辑性还不能完全满足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叙事需要和创作意图冲突权衡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儿童视角成人经验的选择性表达。借助儿童视角表达成人的经验经历。《青铜葵花》中频繁出现的戏剧式的“旁白”“画外音”都是鲜活的例证。“七岁女孩葵花走向大河边,雨季已经结束,多日不见的阳光,正像清澈的流水一样,哗啦漫泻于天空。一直低垂而阴沉的天空,忽然飘飘然扶摇直上,变得高远而明亮。”(《青铜葵花.小木船》)这实质上就是作者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记录,这种回忆和记录是有明确指向性和选择性的,选择是以体现作者创作意图为标准的。在物质极为贫乏的年代,关于童年的记忆,除了刻苦铭心的贫穷和饥饿外,多数是童年的趣事,诸如下河洗澡、摸鱼捉虾、上树掏鸟蛋、骑牛打架以及少不经事的恶作剧等。曾经习以为常的生活经历通过孩子的眼睛再现出来,显得异常纯净和温馨,这恰恰是作者所追求的或者希望的孩子的模样和世界的模样。

曹文轩选择唯美的表达一方面是基于个人审美理想,另一方面则是对读者的审美水平、欣赏趣味的预期分析。只有被更广泛的读者(孩子们)认同接受才可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引领和陶冶作用。

综上所述,曹文轩以《草房子》和《青铜葵花》为代表的长篇儿童文学作品中展现的对儿童文学使命的深度思考、个体经验的反复抒写及对“美”的不懈追求已然成为其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标记。

参考文献:

[1]童庆炳.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10

[2]韩永胜.曹文轩少年成长小说研究[J].文艺争鸣,2008(05):15

[3]陈宪年.创作个性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38

[4]曹文轩.细米.乡村情结[M].北京:天天出版社,2012:261-262

[5]陈玲.曹文轩少年小说中作家童年经验与创作关系考察[J].安徽文学,2014(10):34

[6]孙悦.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创作论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3)

(作者单位系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