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馆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力

本报记者 刘银昌 本报通讯员 李 峰

版次:02  2023年06月20日

“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走进寿县板桥镇邹祠村村史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图片记录着进程,一件件物品讲述着历史,那些“老物件”的背后往往有着一段难忘的故事,不仅记录着乡村重要的历史事件,也包含着普通村民的记忆。在用好村史馆的同时,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紧紧挖掘本村的红色资源以及人文特色,宣传身边的人和事。

村史馆是传承历史文化、承载浓浓乡愁,构筑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为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寿县板桥镇邹祠村努力把村史馆建成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

革命烈士顾剑萍,祖籍寿县板桥镇邹祠村人。他1921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先后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随刘邓大军渡黄河千里南行挺进大别山。1948年5月,在武汉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敌人在审讯中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顾剑萍始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1948年12月22日英勇就义,时年43岁。

在村史馆多次观览了革命烈士顾剑萍英勇事迹后,村干部邹亚楠激动地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是我们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前行动力。”在村史馆席草特色产业区域,一件件席草编制的工艺品,让人们流连忘返。村总支书记许丹丹如数家珍地向人们介绍着席草产业发展今昔的历史足迹,用独特的文化符号记录不变的乡愁。一些村民深有感触地说:“席草产业是邹祠村的特色产业,我们要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的格局,擦亮席草之乡国家级名片的底色,让乡村振兴更有力、更出彩。”

据统计,邹祠村村史馆自2022年3月以来,先后接待了观览者3000多人次。邹祠村村史馆负责人告诉记者:“村史馆的建成,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重要情感属性的场所。不仅成为村民们了解村史的重要窗口,更是展示记录乡村的发展变化,增强了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