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地穿“新衣” 水稻插秧忙

本报记者 贾 静 本报通讯员 李义春 常开胜

版次:A01  2023年06月1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连日来,凤台县杨村镇抢抓农时,经历“雨口夺粮”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开展机械化插秧工作。

在杨村镇店集村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远远就能听到机器的隆隆声。只见一条长长的传送带从育秧田里延伸出来,上面运送的是即将下田的水稻秧苗,绿油油的秧盘被农户卷成圆柱状整齐地码放在运秧车上。车一装满,农户便马不停蹄地将秧苗送往田间,进行机械化插秧作业。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新农人驾驶插秧机身手敏捷地将一株株秧苗插入田中,不一会儿,大地就披上了一袭翠绿的“青衣”。

“‘手把青秧插满田’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一台高速插秧机一天能栽60多亩地,插秧速度是过去的4倍多。”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宏斌说。

凤台县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购置8台水稻插秧机,服务面积3000余亩。同时为农户提供病虫害统防统治等菜单式服务,让农户们提高种植效率,促进粮食增产增收。

据了解,杨村镇今年水稻机插秧育秧面积300余亩,可机械化插秧3万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