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茶事

秋 石

版次:03  2023年06月16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茶之与人生,自古以来,似乎蕴含着太多的甘怡与禅机,忘不了的是陆羽与《茶经》,是中国悠久的茶文化。

然而,饮茶多年,我并未参悟出其中的子丑寅卯来,倒是从采茶、制茶、饮茶的过程中,找到一些自我玩味的茶趣,诉于纸上。

今年回乡,闲于无事,猛然想起南山的老茶园,那是一片起伏的山冈。已是春和景明,万物萌发,到处散发着草木的香气,这块山顶茶园,满目葱茏,看不出一笼笼茶园的景象,芜杂的树木将多年的老茶树掩盖。这片开垦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茶园,由于村庄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无力打理,几近荒芜。清明之后的天气格外晴朗,正是采茶的好时机,我一个人随意在茶树中穿行采摘,有时席地于乱草丛中,生疏多年的手指逐渐麻利起来,青嫩的茶芽状如雀舌,一股缭绕于山野的芬芳让人格外陶醉,在这片润物细无声的青绿之间,与其说是自在采茶,毋庸说是一次心灵的放牧。累了,拂草而坐,青山相依,白云悠悠,蝴蝶交欢,画眉婉转,再咕一口水解渴,闻一闻手上的草绿味,世间的烦忧荡然无存。

记得少年之时,我和村里的小伙伴常常来这片茶园里采茶,挣点微薄的费用。那时的茶园,漫山茶树一垄垄,起伏蔓延,郁郁葱葱。为了多采茶,常常是凌晨三、四点钟即动身出发,带着手电,在黑魆魆的山道上蹒跚前行,抵达茶园,往往天刚熹微,在茶树间摸索着采摘,采到日照正午,光线强烈,又乏又饿,只为挣得几毛钱的手续费。

那时的茶山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漫山的采茶人,一边采茶,一边说着家长里短,有的还哼着小曲,那种原生的乡村景象,委实让现代人羡慕。

山里人采茶,当然会制茶,制茶是一门辛苦的技术活。鲜叶采回,一般摊放于簸箕内,自然发散水分,然后开始烧红铁锅,将锅烧到青烟袅袅,迅速将青嫩的叶子倒入,随着“嗤”的一声,双手在锅中不断翻动,茶叶在锅中如绿雪飞舞,让人眼花缭乱。谷雨茶茶芽饱满,水分充足,需要经过杀青,以消除水分,保持绿茶的自然本色;三茶、四茶则不然。手工制茶,火候是关键,大火,慢火,小火,待茶叶焙制到十成干,再放于簸箕中冷却,一锅白毫显现的山茶就算大功告成。整个制茶过程,十分辛苦,双手无一刻停顿,还要到灶堂不断添加柴火,往往汗流浃背,腰酸背痛,免不了手上烫出泡泡。

喝茶,当然是大有学问的,精于茶道的为高手。坊间喝茶,有讲究的,随便的,过瘾的。讲究的,备一只上心的好茶壶,壶好,方能喝出茶的意境,宜兴的紫砂或景德镇的陶壶当为上品,只有极少数人享用,既是饮茶,也是品位,喝出一个人的档次;随便的,只为解渴,随意泡上一杯,随渴随喝,无拘无束;过瘾的,大多为普通劳动者,农民、建筑工居多,泡上一壶,茶叶拱得满满的,冷却,渴了,哧溜一口,全身的疲乏顷刻消除,那种清爽感是民间独有的幸福。

晨起,我习惯于饭后泡一杯茶,揭开盖子,一缕缕香气,丝丝袅袅地缠绕,如天地之灵气聚于草木人间,久久不散,浓浓地咕上一口,那种舒适感是独有的,潜入骨髓,几成记忆。有时,我面对一杯茶,一片片茶叶在沸水中沉浮,回眸人生的沟沟坎坎,若有所思,似有所悟,人生,五味杂陈。

嗜茶如命,做一名茶君子,不妨听一听板桥先生的行吟,“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花屏”,是为雅,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