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刚解放不久的淮河岸边武家岗,有名的花鼓灯窝子武郢子,精明能干的武佩选(绰号草上飞),要到北京参加民间歌舞演出,大人、小孩都兴奋地传开了。
武佩选1917年出生,时属凤台县东南十八里地的架河乡武庙村人,幼年失学,父亲早年过世,母子俩相依为命。武佩选打小就喜欢锻炼,栽筋斗、竖星星、踢打蹦跳,每到大河湾拾庄稼、割草,空闲时在湾里的沙抛地上摔筋斗。经常在村西南角一块桌面大的石头上练功,空心筋斗、蝎子倒爬墙、猴子单手摘桃等都练。12岁时,跟着本村的花鼓灯班练起了鼓架子筋斗,村西头的围沟八尺多宽,他一个鲤鱼跃龙门就飞过去。后练就了《鲤鱼飞河》《兔子扒窝》《坐地行走》《箩磨床子》《飞檐走壁》《猴子扒树》《草上蹲人》等,应有尽会,家乡人送外号“草上飞”。
武佩选从小聪明伶俐,十四五岁时更是活泼可爱,既会花鼓架子,又善长扮演兰花。一次跟大人们一起去南乡推扫帚,回来的路上走到六安地区的舒家埠,晚上住店,既不接待,又不给入住。店老板是一个喜爱花鼓灯的灯头,张罗着安排花鼓灯演出,淘气的小佩选,在旁边连翻几个空心筋斗,被店老板看中,灯头邀请其演兰花。这时灯头招待饭菜后,住了店,准备演出,出演了一场灯头扮演鼓架子。当时请兰花下楼,因歌词唱不到位请不下兰花,灯头急着唱出:“我的小妹妹你别慌,你脚穿白鞋为哪桩?”武佩选接唱:“小奴家家住凤台东南乡,十八里路程武郢子上,草堂上死了继母老干娘,我不穿白鞋顾不住大场。”同去的不知谁朝屁股踢了他一脚(担心店主生气),从此接上了词,下了楼,给灯头一大惊喜。
武佩选的表演情感真挚,活泼热情,喜怒哀乐皆出于真心。他认为玩灯要有真情,真情才能动人。因此,他的舞蹈无矫揉造作之态,总是随着真挚的感情而奔泻。他的动作不屑于对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模拟,而注重神似,比拟、夸张,一招一式尽展神韵。他的代表性动作“野鸡式”,刚中有柔,神形兼备,独具一格。他的鼓架子注意学习吸收戏曲动作的内在特点,常加以猴形化,内外结合,集精、气、神于一体,与众不同。由于他追求真情和神似,故他的表演自然流畅,激烈似江河奔流,委婉如涓涓溪水,一切都表现得那么和谐得体,毫无刻意雕凿之气。
花鼓灯的表演长期以来形成一个重要传统,即表演时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即兴性,名手常常在表演中显露创造性的才华。由于武佩选对花鼓灯小鼓架子动作掌握得炉火纯青,运用自如,加之他思维敏捷,故而能迅速、准确地把他对周围生活和自然界的感受通过自己的身体转化为美妙的舞蹈语言,任何一位“兰花”舞伴与他配合表演都能达到默契自然,天衣无缝。若场上偶尔出现意外情况,他能迅速不露痕迹地救场堵漏。其表演之精明,反应之敏捷,即兴创作之奇快,令人赞叹不已。
抗日战争期间,武佩选到凤台县城办事,被巡逻的鬼子给抓住,见武佩选机灵过人,扬言要装麻袋丢进淮河,他见势不妙,连说,我会唱花鼓灯歌,于是唱了几段,其中有一段把鬼子骂了一顿,事后还是放他回了家。
随着年龄的增长,花鼓灯技艺不断提高,眼睛和手势像猴一样灵巧的武佩选,1948年应怀远石金礼(艺名:石猴子)灯班邀请到怀远唐集参加花鼓灯灯会,武家岗灯窝的灯班应时参加。抵灯中,号称“猴子”的石金礼用两张大桌一把椅子,叠起作动作,武佩选则三张大桌,两把椅子,叠起翻空心筋斗,并爬杆摘下九连灯。灯会结束后,玩友握手言和,互表客气,武佩选握着石猴子的手说:“对不起,你猴子我气死猴。”同年年底,过春节初三,几个玩友到军属家串门,走近门口,武佩选顺口唱到:“东家门口抬头望,中堂搞得真漂亮,军属牌子列在旁,左边配的董存瑞,右边配的黄继光,你们说荣光不荣光。”
1949年4月,芦沟集四月初八会期,各路灯班会聚抵灯,三张八仙桌叠起,上摆两把椅子一方凳子表演各种筋斗,没想到一脚踏空摔下,武佩选急中生智,在身悬半空时,伸手按住第二张大桌角用力一推,一个后翻在丈余外稳稳站住,全场轰动,喝彩声、口哨声,震耳欲聋。
武佩选到北京是1953年春天,为安徽省代表团参演的演员,有冯国佩、詹乐亭、李兆叶、常和龙等十二位花鼓灯老艺人。第一次到北京怀仁堂参加全国歌舞汇演,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领导人接见,在演出后的总结会上,周总理把花鼓灯总结为东方芭蕾。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民间歌舞》中,让武佩选扮演了主要角色,武佩选的名声响誉江淮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