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的都市里,家家都有门锁,楼房也一律安上了防盗门。而在我的东北乡村老家,家家门上无锁,没有城里那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民风至纯至淳的乡村中,至今闪烁着一道从未凋谢的风景——家家户户不上锁。
乡村人家住得密,一幢幢房屋像是亲兄弟似地连成了一片,方方正正的院落像楚河汉界两岸的棋子,规规矩矩地摆在庄子里。庄子活得很简单:篱笆院一围,就是一户人家;大门朝南,后门朝北,再弄两扇窗户,一户人家便有声有色地闪现在乡村里了。乡村四季倒有三季活挤。白天,家家户户的大门或虚掩着,或敞开着。成年男女劳力都荷锄下田去了,家里剩下的都是些稚童或老人。老人或背着粪筐慢慢悠悠在前庄后街转转,或拄着拐杖在村口的大柳树下闲聊;孩子呢,下河摸鱼虾、上树掏鸟窝……忙着呢!家门一律不上锁,又没人看护,会不会有贼人趁机入室行窃?这一点,大可不必担心。在乡村,人的心地和泉水一样洁净纯正,不消说贼人,就是连有“歪歪肠子”的人都没有!自然不会有人鬼鬼祟祟潜入农家翻箱倒柜。但是农家却在家中无人的情况下时常有外人大大咧咧地登门——路人口渴了,就近到一户农家找口水喝。在乡村没有“讨水”这一说,水是大自然赐予的,公来公去,你若渴了,便喝,没有人会为难你或让你领情,你也不必客气,只管喝罢了。
晚饭过后,劳累了一天的农人们仨仨俩俩地出了家门,拎着小板凳、摇着大蒲扇聚到村口的大柳树下,天南海北地闲聊。家门依旧不锁,顶多找根“丫”字形的小木棍一别了之——这还是为了防止散养的牲畜们进屋胡吃乱啃。
大人孩子整天都在忙碌,所以很多人家长年就是大敞四开的,一副“空城计”的样子。家门无锁,不是因为彼时的农户家家家徒四壁——富裕程度并不能决定有锁无锁,倒是一种心境决定着锁头的用途——在坦坦荡荡的农民面前,贼人哪敢生出贼心?!
有些时候,家人临出门时忘了收晾晒在院中的衣服,等晚上进门时才发现:晾干的衣服已整整齐齐地放在了衣柜上——家门无锁,左邻右舍恰好帮忙。赶上雷雨天,左邻右舍还会跑进哪家,苫酱缸、收衣服、攒干菜、把院中的农具收归屋内、把散养的鸡鹅赶回圈中……家门无锁,竟还有这等方便之处。
应该说,农家的物质生活相对是落后的,贫困的。但就是这样,在我的记忆中,却从没耳闻目睹过入户行窃或哪家失窃的事。小小的村落,因无锁而折射出的信任度,确实让人感慨不已。我的老家,至今依然是门上无锁——因为淳朴的乡亲们懂得:再结实、再先进的锁也挡不住人心的贪婪。社会信任度的缺失,并不能通过锁的普及而能挽救的!在今天来说,锁也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人心的格局大小和世风的洁净程度——只要人人向善,风气好转,锁,终有“下岗”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