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六个必须坚持”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学理哲理。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人民至上出自曾子的《大学》,意思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的信仰是造福人民,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毛泽东同志认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邓小平同志强调“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评判我国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坚持自信自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自表诚信。最早出现在《墨子·亲士》“进不败其志,内(退)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坚持自信自立是马克思革命主体理论的要求。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作为历史的主体,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但只有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的作用和历史主体地位,从分散盲目的自在状态走向统一有组织的自觉状态,才能实现人的最终解放。
坚持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革命主体理论的创新发展。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体现了独立自主。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中继续坚持自信自立。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这就是自信自立。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周易·系辞下·第二章》中写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句话正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发源地,其意思是指,事物在时间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发生变化的。
坚持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方法。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各国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开创自己的发展道路。守正侧重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重点回答“从哪里来”的问题。创新侧重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发展观点的方法论要求,重点回答“到哪里去”的问题。
坚持守正创新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想方法。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强调,“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其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厚根基,在继承与发扬中汲取养分和力量,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说过“问题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人的时代呼声。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受压迫的重大时代问题出发,马克思主义诞生了。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它一定会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众所周知,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怎样革命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实践不断发展,党的创新理论也在发展。邓小平理论主要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先进型政党,怎样建设先进型政党的时代问题。科学发展观主要回答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了“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两次飞跃的基础上,科学回答了三大时代课题。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系统分析方法。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社会是通过要素的运动以及结构的重组所构成的有机系统。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系统观念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各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千百年来,“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多次提及“天下一家”观点,为世界人民求和平、谋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理论武器。在欧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强盛和走向世界的时候,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却仍然处于夜郎自大、自我封闭的状态,结果落后挨打、命运多舛。十月革命的爆发震动世界,中国人开始用马克思主义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是走向扬弃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开启的世界历史是低级的、有其不可避免的矛盾,必将走向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即“自由人的联合体”。
党的创新理论始终展现出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强烈的天下情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世界发展大势来推进自身革命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支持第三世界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斗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等方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积极倡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携手各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化解全球治理难题、应对全球重大危机、增进人类共同福祉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我们要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内涵,既要知其言更要知其义,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并能够将其精神与思想熔铸于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