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政务公开 打造阳光透明政府

——淮南市政府透明度指数位居全国第四

版次:01  2023年05月2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通讯员 宫 皓 冯李亭

日前,中国社科院在北京召开2023年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发布会,公布2022年度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排名,青岛市、深圳市、广州市、淮南市、郑州市、宁波市、成都市、珠海市、长沙市、银川市政府透明度位列全国市级政府前十名。其中,淮南市以85.90分的成绩首次进入全国前十并位居第四。

近年来,我市全面加强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不断提升政策解读、回应关切、平台建设等工作力度,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地市,在全省目标绩效考核中并列第一。

重大决策更加民主科学。加大重大决策预公开力度,进一步规范意见征集工作,2022年以来先后有70件重大行政决策面向社会、企业、部门公开征求意见,同步公开意见采纳情况,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高标准建设“政策文件库”,集中展示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其他文件3650条,推动政策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入库政策更加规范、文件分类更加准确、服务要素更加完善,为行政机关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编制各类权责清单提供基本依据,方便社会公众全面了解各项制度规定,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持续提升政策解读质量,细化要素要求、提高解读标准,加大场景化、实例化、数据化解读比重,确保百姓和企业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营商环境得到持续优化。依托“皖事通办”加大政务服务信息公开,全面展示政务服务目录,开设个人“全生命周期”办事服务专栏,实现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式、“一站式”公开,有效助力办事企业、群众少跑腿、可预期。通过“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目录,主动公开专项执法行动公告、行政处罚案件、年度典型案例、投诉举报联系方式等信息,一视同仁公正监管,营造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有效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政府信息公开更加主动。加强经济领域信息公开,搭建“经济领域信息公开”专题,集中展示助企纾困、三次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领域相关政策举措、工作进展、项目落地信息,方便企业和群众及时获取,更快释放政策红利。规范政府权力信息公开,集中公开政府权力清单、规划计划、行政执法、财政、审计、政府债务等信息,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以公开来推动权力规范运行。

民生领域突出阳光便民。推进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采用政府网站新设主体、单位网站自建目录、搭建专题集中分类展示的方式,着力做好教育教学、医疗卫生、水电气、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工作,重点公开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办事服务信息,畅通了一条政务服务网之外的信息查询、服务咨询渠道,更好保障群众知情权,突出为民便民服务宗旨。严格执行疫情防控信息发布各项制度,统筹用好各类信息发布平台,持续发布疫情防控进展信息3000余条,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防止引发疑虑和不实炒作。注重保护个人隐私,避免对当事人正常生活产生不当影响。

平台建设更加注重实效。稳步推进政府网站改版,继续加强政务新媒体建设管理,持续推动政府公报按月发布,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高效、便捷获取政府信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拓展公开向村(居)务延伸,着力打通政务公开的“最后一公里”,围绕政府信息公开栏目、政务新媒体、村务公开栏等主要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公开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发放结果等各类村(居)务信息,其中公开期满的相关纸质材料全部留存村委会供村民查询,进而保障基层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规范依申请公开办理,通过开展专题培训、邀请专家授课、印发答复模板和全国优秀案例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确保办理质量。2022年全市共收到依申请公开575件,结转上年度6件,按时按质办理总计571件,结转下年度继续办理10件。2017年以来,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办理、答复的依申请公开,未发生一起被行政复议和被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