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鹏飞 本报记者 朱庆磊
平安建设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这是大通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的理念。大通区始终把建设平安建设作为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民心工程,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形成了全区上下重视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了社会安定有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今年5月7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2022年度全省平安建设考核评价结果的通报》,大通区获评2022年度平安建设优秀县(市、区)。
平安“天眼”,守护百姓安宁
受历史遗留问题影响,大通区老旧小区较多。在一些老旧小区,治安防范相对落后,电瓶、自行车被盗现象时有发生,看似损失不大,却给群众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天眼”挂在空中,却是接地气的工程,让百姓24小时都有了“全时段保安”,实实在在得到安全保障。
“天眼”是大通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一环,在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强化社会治理、小区安全实时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居民感受到了智慧管理带来的便利。不仅如此,以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平台,发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治安防范,牢牢筑起治安防控的“雪亮工程”。
大通区始终把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深入推进平安建设的重心,以有效破解突出治安问题为导向,以基础建设和信息化引领为支撑,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构筑起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开展“雪亮工程”“智慧安防小区”建设,融合社会资源,已建成具有监控和道闸的智慧安防小区共计21个,并全力推动“平安城市”三期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了群众安全感。
58个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
“楼上装修时,操作不当导致我的房子天花板开裂,我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近日,一位居民走进九龙岗镇泽润园社区居委会询问。在社区法律顾问的帮助下,他得到了满意的答复,这得益于大通区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的大力推广。
大通区有序推进“中心+工作站(室)+所+调委会”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建设,全区58个村(社区)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半小时法律服务工作圈”基本形成,方便群众就近解决法律问题。
为统筹安排律师资源、合理分配人员,保证服务质量,签约法律顾问根据每个村居的不同情况,定期进入村(社区)开展法治宣传,在充分尊重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对不同领域特长律师的选派作出精心安排。针对涉及征地拆迁的社区,选派熟悉拆迁政策、行政诉讼的律师;针对小区数量多的社区,选派擅长婚姻家事纠纷的律师。这样较好地解决了律师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实现了律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全民参与,筑牢平安“防火墙”
近年来,大通区将平安建设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了目标明确、职责清楚、评价准确、奖罚分明的平安建设工作机制。坚持将社会矛盾预防化解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充分发挥三级网络作用,不断提升多元化化解纠纷工作质效。2022年度共排查调处矛盾纠纷149例,调处率100%。四级联动接访事件93件,办结89件,办结率95.69%,办结的89件中群众满意率达97.75%。积极推动全区“无讼村(社区)”创建,辖区创建率达84.48%,位居全市首位。
区政法机关着眼于“以打促防”,发挥主力军作用。公安机关坚持开展“扫黑除恶”“打击侵财犯罪”等一系列严打整治专项斗争。检察机关突出打击重点,依法快捕快诉。法院着力提高审判效率,司法机关积极参与调解各类民事纠纷,充实基层社区矫正管理队伍。通过全区政法机关的共同努力,有效遏制了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提升,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
“退休后没啥事,能为村里做点事,充实了我的晚年生活,实现了人生价值,值得!”上窑镇上窑村李大爷说。如今在大通区,像他这样的义务平安建设宣传员还有很多。平日里,他们不仅积极向居民宣传平安创建的意义和家庭防火防盗知识,还随时掌握小区流动人口信息,积极配合社区干部及时发现处置安全隐患,共同推动平安大通建设。
长治久安,民之所盼。大通区委政法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重点抓好基层基础和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等工作,运用科技化、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社会基层治理水平,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