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代的四个淮南郡

周 强

版次:03  2023年05月23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淮南郡“原创”于江淮地区。秦置九江郡,西汉改淮南国,东汉改阜陵国,两王国不存期间仍为九江郡,郡治或王都均在寿春县。淮南郡的“诞生”源自东汉末年袁术割据。初平四年(193年),袁术占领淮南。兴平元年(194年),袁术并九江郡(时郡治阴陵县,位今定远县永康镇古城村)与阜陵国(时王都寿春县)为淮南郡,郡治寿春县,淮南郡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

汉献帝建安二年(197年)正月,“袁术称帝于寿春,自称仲家,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寿春成为袁术割据政权的都城。从汉代开始,首都所在城市的郡级建制和行政长官皆称“尹”。如西汉建都长安时的京兆尹,东汉建都洛阳时的河南尹。“淮南尹”的设置堪称中国历史第三尹。此后魏晋两朝,郡级建制的名称就在淮南国(楚国)与淮南郡之间不断转换。

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士民南渡,聚族而居。东晋南朝统治者对南渡士民,一面拉拢其中的世家大族参加政权,一面设置侨州侨郡侨县安置侨民。生活在侨置建制里的士民保持原来籍贯,另立户籍,给以优复特权,不受当地政府管辖。当时司州、豫州流民多取道淮河支流涡水、颍水、汝水,渡淮后寄寓在钟离(今凤阳县临淮关镇)、马头(今蚌埠市禹会区马城镇)、寿春一线。再南迁的则深入江淮之间甚至长江南岸。

与此同时,淮南士民也播迁江南。于是形成双重的喧宾夺主,北方士民夺淮南地名,淮南士民又夺江南地名,结果造成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建制的严重混乱,“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离。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这一时期,中国竟出现过4个淮南郡。直至隋朝改州、郡、县三级管理为州、县两级管理,淮南郡才不复存在。

其一,江南淮南郡。

南北朝时,南朝淮南郡主体是在江南而不是在江淮。东晋咸和四年(329年),晋成帝在江南于湖县(位今当涂县南)侨置淮南郡,用以安置江淮流民。东晋末年实行土断,从宣城郡析出实土,江南淮南郡成为实郡。淮南郡郡治于湖县,领于湖、繁昌、当涂、逡遒(今宣城市水阳镇)、定陵(今青阳县丁桥镇)、襄垣(今芜湖市)等6县,辖境相当于今当涂、芜湖、繁昌、南陵、铜陵等县、市地。

宋大明六年(462年),孝武帝册封年仅4岁的儿子刘子孟为淮南王,食邑两千户。为此孝武帝还特意对行政地域作了重大调整,将江南淮南郡并入宣城郡,将江淮之间南梁郡(原淮南郡)改置为淮南国。大明八年(464年)闰五月,宋孝武帝病死,淮南王刘子孟兄刘子业继位,是为前废帝。前废帝推翻孝武帝各项制度,“二郡并复旧,子孟仍国名,度食淮南郡”。就是说,刘子孟虽然还是淮南王,但淮南国又从江淮回到江南,已并入宣城郡的淮南郡重新析出,重置为淮南国(郡),作为淮南王刘子孟的食邑。

同年,年仅8岁的刘子孟与其兄弟27人被宋明帝一体杀害,淮南国除为淮南郡。此后江南淮南郡一直未变,只是辖域逐渐缩小。至南陈,陈叔彪封淮南王时,淮南郡只领于湖、当涂、襄垣、西乡(县治无考)4县,大致辖域为长江南岸马鞍山、芜湖、繁昌、南陵等市、县地。隋开皇九年(589年)平南陈,此淮南郡撤销。

其二,江淮淮南郡。

东晋孝武帝(372-396年在位)于淮南郡侨置南梁郡与睢阳县。晋末土断后,江南淮南郡与江淮南梁郡同时由侨转实,“原创”江淮的淮南郡被南梁郡完全取代,淮南郡的名称反而转至江南。南北朝前期,今淮南市域主要归属南梁郡,只有前述刘子孟封淮南王时,淮南国(郡)由江南一度短暂回归江淮,时间只有两年,即公元462-464年。

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争夺重点由黄淮转至江淮,北方政权几度夺占淮南。这段时间将近百年,南朝控制时仍称梁郡或南梁郡,北朝控制时则称淮南郡。北朝淮南郡存续时间有3段:第一时段为北魏景明元年(500年)至孝昌二年(526年);第二时段为东魏武定七年(549年)至八年(550年)。北齐天保元年(550年)至武平四年(573年);第三时段为北周大成元年(579年)至大定二年(581年)。隋开皇元年(581年)至三年(583年)。

隋文帝实行地方行政建制改革,将州郡县三级管理改为州县两级管理,江淮淮南郡撤销,地属扬州,州治寿春县。开皇九年(589年),隋统一中国,对全国行政区划进行统一规划,扬州于此时改为寿州。大业三年(607年)至十四年(618年),隋炀帝改州为郡,寿州改为淮南郡。唐代重新实行州县两级管理制度,淮南郡仍为寿州。后来唐玄宗虽曾一度改州为郡,但其所改寿州是“寿春郡”而非淮南郡,“淮南郡”于是永远退出历史舞台。

其三,南阳淮南郡。

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极为混乱,因隶属多变,兴废频繁,异地重名,一名数出,杂乱无章的现象特别严重,如《南齐书·州郡志》,南豫州和司州各有一个淮南郡。南豫州淮南郡即前述江南淮南郡,司州淮南郡领阁口县和平氏县。阁口县治所位今河南省桐柏县东南,平氏县治所即今桐柏县平氏镇。此淮南郡在淮河上游之南,倒也符合“淮南”的地理特征。因地处古南阳地区和今河南省南阳市区,故称此郡为“南阳淮南郡”。

《魏书·地形志》同样也有两个淮南郡,其中扬州淮南郡即江淮淮南郡。另一淮南郡归属霍州,领淮南、新兴、清河3县。查《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淮南县由“西魏置,治今河南省桐柏县境。隋开皇末改名油水县”。虽然治所不同,但阁口县与淮南县均在今桐柏县境,因之西魏淮南郡与淮南县应是同时设置,是对南齐南阳淮南郡的继承。

《隋书·地理志》注释“汉东郡顺义县”说:“梁置北随郡。西魏改为南阳(郡),析置淮南郡。(以)厉城、顺义二县立冀州,寻改为顺州。”顺义县治所位今湖北省随州市北,北邻河南省桐柏县,因此顺州淮南郡与南阳淮南郡当为同一淮南郡,只是治所南迁而已。

其四,光州淮南郡。

《隋书·地理志》注释“弋阳郡定城县”说:“后魏置弋阳郡,及有梁东新蔡县。后周改为淮南郡。”隋、唐两代,弋阳郡与光州两度互换,郡(州)治定城县即今河南省潢川县。东新蔡县位今潢川县东北。此地与江淮淮南郡为邻。北周大象元年(579年)从南陈攻取获得江淮,于此地设淮南郡。但北周先前已置江淮淮南郡,这就是“异地重名,一名数出”的突出表现。两年后,隋代北周,隋文帝改此淮南郡为弋阳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