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三尺鲙白雪

陆 漪

版次:03  2023年05月1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人张志和的一首《渔歌子》,使鳜鱼名闻天下,一直高居“春令时鲜”榜首。

顶级吃货苏东坡谪居湖北黄州两年后,一次金秋之夜,邀好友荡舟于江中——扬花洲,面对赤壁,食鱼饮酒,诗兴大作。以张志和《渔歌子》为蓝本,作出一阙《浣溪沙·渔父》: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后来,苏东坡在《后赤壁赋》中再次提及鳜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即指此鱼也,可见鳜鱼深受老饕的追崇和青睐。

宋朝诗人杨万里品尝过鳜鱼之后欣然写下《舟中买双鳜鱼》诗,曰:“一双白锦跳银刀,玉质黑章大如掌。”生动形象地将鳜鱼的体型特色,描述得惟妙惟肖。诗人陆游晚年住在鉴湖边的三山,喜欢看书、喝酒、钓鱼,他在《思故山》中写到:“船头一束书,船后一壶酒,新钓紫鳜鱼,旋洗白莲藕……”他钓上紫鳜鱼,甚是欢喜,马上大快朵颐。宋代爱国诗人文天祥写有“明日主人酬一座,小船旋网鳜鱼肥”的诗句,足见鳜鱼因肥美鲜嫩,古人赞美之诗不绝。

从古至今,鳜鱼备受人们的喜爱。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品鳜鱼、饮美酒,不啻为人生一大享受。鳜鱼,又名桂鱼、鳌花鱼等。它身体侧扁,背部隆起,鱼身呈青黄两色,还常有黑色的、不规则的斑纹交错其间。鳜鱼的嘴巴较大,有齿,下颚突出,喜食鱼虾,为凶猛属鱼类,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中的一种。它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状,味道鲜美,实为鱼中之上品。鳜鱼是越地清代八大贡品之一。《正字通》说:“鳜鱼……皮厚、肉紧,味如豚。一名水豚,又如鳜豚。”古人好鳜鱼,竟将其美味比作剧毒无比的河豚,恰如其分。不过,鳜鱼无毒,兼有治病疗效。《随息居饮食谱》写道:“鳜鱼味甘平,益脾胃,养血,补虚劳。运饮食,肥健人。”《本草纲目》记载:“鳜鱼肉味甘、平,无毒,可补虚劳、健脾胃、益气力。”

鳜鱼的吃法颇多,清代的菜谱《调鼎集》记录了十多种鳜鱼的做法,除清蒸外,认为:炒片最佳,炒者以薄为贵。当代文人美食家汪曾祺对鳜鱼也是推崇备至,他说:“1938年,我在淮安吃过干炸鯚花鱼。活鳜鱼,重三斤,加花刀,在大油锅中炸熟,外皮酥脆,鱼肉白嫩,蘸花椒盐吃,极妙!”他在《鳜鱼》中写道:“鳜鱼是非常好吃的。鱼里头,最好吃的,我以为是鳜鱼。刀鱼刺多,鲥鱼一年里只有那么几天可以捕到。堪与鳜鱼匹敌的,大概只有南方的石斑,尤其是青斑,即‘灰鼠石斑’。鳜鱼刺少,肉厚。蒜瓣肉。肉细,嫩,鲜。清蒸、干烧、糖醋、作松鼠鱼,皆妙。汆汤,汤白如牛乳,浓而不腻,远胜鸡汤鸭汤。”

松鼠鳜鱼是苏州的一道传统美食,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尝后赞不绝口,于是这道名菜成了宫中御膳之一,美名也立即传遍大江南北。烹制时,将鳜鱼去骨,鱼肉刻上花纹,加调料稍腌制后,拖上蛋黄糊,入热油锅嫩炸成熟后,浇上熬热的糖醋卤汁。昂头翘尾的鱼身吱吱作响,极似松鼠叫声。松鼠鳜鱼色泽鲜红光亮,甜酸适口,外酥里嫩,一块入口,满口生香。

清蒸对一条鱼来说无疑是最高的“礼遇”,也是对味蕾最好的犒赏,因为这种做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其美味,清代李渔也认为:“蒸而食之最不失真味。”将洗净的鳜鱼入沸水中一焯捞起,刮去鱼身上粘液,洗净后放入盘中用精盐、黄酒腌渍,然后放入烧开的蒸锅中,用旺火蒸约数分钟后取出,在鱼体上撒上葱姜丝、青红椒丝,加入调味汁,油烧热后浇在鱼体上即可。清蒸鳜鱼色泽淡雅悦目,味如蟹肉而鲜香馥郁。

臭鳜鱼是徽州地区的传统民间菜,咸香辣爽的臭鳜鱼都属实是上品,难怪吃过的人都对这种味道念念不忘。“闻起来臭,但是吃起来很香。用筷子把鱼肉拨开,它的鱼肉呈蒜瓣状,一片一片,很细嫩很鲜美。”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对徽州臭鳜鱼的描述。

鳜鱼以鱼为食,横冲直撞,而且样子也不美观,但画家们却喜欢拿它入画,其缘由一是它的味道鲜美,二是“鳜”与“贵”谐音,“鱼”与“余”谐音,象征“富贵有余”。李苦禅将绘就的“鳜鱼肥”一画赠予了朋友梅芳。陈师曾的精品力作《桃花鳜鱼》,桃枝旁的鳜鱼身体丰赡,背弯如弓,鱼眼圆瞪,背鳍怒张,画面栩栩如生。齐白石曾作一画,上有一鲇鱼、一鳜鱼、一鲢鱼,题款为“既有长年大贵,又可谓曰三余,“余”字谐“鱼”之音。这幅作品构图简洁,没画一滴水,但通过鱼身、鱼尾的摆动以及墨色的变化等手法上的处理使画面充满了鱼在游动的效果。

在桃花盛开、江河水涨的明媚日子,肥美的鳜鱼足以挑动我们的舌尖,更是那满满人间烟火气里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