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本报记者 刘银昌 本报通讯员 栾绪标

版次:02  2023年05月1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日,记者在凤台县钱庙乡看到,家家户户楼房林立、户型新颖、整齐气派,房在树中、村在绿中,道路畅通、沟塘清澈、宅旁绿化、院落整洁、环境优美……一幅秀美的乡村画卷尽现眼前。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该乡把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作为建设美丽乡村、创造优美宜居乡村的切入点,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的农村环境卫生、文明创建责任网络,以“整洁、优美、和谐、宜居”为原则,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摆在重要位置。发动全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之战,奏响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行曲。该乡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钱庙乡大力开展以清垃圾、清杂物为主要抓手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围绕‘实、好、久’落实农村户厕改造4300户,坚持改厕与污水处理同步推进。积极探索加强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全乡组建了200余人的保洁员队伍,确保农户生活垃圾日产日清,进一步提升了乡村的形象,用实际行动改变农村面貌,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

钱庙乡关庄村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我村围绕秀、丽、美抓好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抓好村居绿化、亮化、硬化工作,依托良好的自然条件、产业基础、生态环境,全力优化基础设施,对村庄道路进行了整修,实现村庄硬化路户户通,村庄环境得到了高标准提升。”短短两年时间,钱庙乡关庄、陈圩、张池等村在主干道、生产路两侧栽植中山杉等林木13000余株,鼓励支持群众在庄前屋后栽植树苗、栽种花草4160株,提高了绿化率,改善了村庄环境。全乡98%村民实现家家通水泥路,家家用上干净的自来水,村庄房前屋后和环村路边安装太阳能路灯570盏。村民走上平坦路,住上宽敞房,过上了舒心的生活。

该乡以党建促发展惠民生,基层党组织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办好惠民实事,走出一条“党建强村、产业富村、生态靓村、民主治村”之路,形成基层党组织和乡村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局面,闯出一条“党建+富民产业”的新路子。创新实施“党建引领合作社”活动,拓展村民增收渠道,引导群众学技术、外出创业和发展第三产业。鼓励钱庙村科技致富能手建设大棚,种植蔬菜、西瓜、羊角酥、玉米、甜蜜桃等。目前钱庙村的大棚西瓜、草莓、甜蜜桃栽培基地等初具规模,博宇家庭农场、先锋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木哲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等蓬勃发展,带动周边产业兴旺,大幅度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在关庄村青年农民王罗义的羊角酥种植大棚里,王罗义对记者说:“前些年我一直在外打工,2018年毅然辞去电子厂的工作,回乡和父亲一起搭建两个占地4亩地的塑料大棚,种植羊角蜜酥瓜,亩产量6000余斤,依靠科技种植种出了好‘钱景’,带动了周边村民共同致富,实现了田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