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纺车

杨德振

版次:03  2023年05月06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若论我们家的什么车最古老、最珍贵,当数我母亲用过的纺车。尽管我们家过去有缝纫机、自行车、板车、水车、水泥拖斗车、风簸车,现在还有儿童滑板车、儿童摇篮车、摩托车、电动车、小汽车,这些都不及母亲的纺车珍贵。在艰苦岁月中,母亲凭着一台纺车,勤快纺织,不舍昼夜,愣是“纺”出了一个崭新的家。

母亲在她20岁时嫁给我父亲,第一个孩子由于营养缺乏,夭折了。第三年生下我,接着又生下我弟弟。我奶奶怕拖累他们,便分了家。

弟弟不到半岁,也夭折了。原因是母亲白天既要参加生产队的紧张劳动,晚上又要纺纱织布,加上自己缺乏营养,对小孩疏于照顾。这对母亲的打击很大。她想通过减少家务劳动,腾出更多的时间来照顾我,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她如果不纺纱织布,全家就没有衣服穿,如果不去挣工分,全家就得挨饿。

那时候,家里唯一能变现的就是鸡蛋和一头猪。这些变现的钱却用不到买布做衣服上,而是用在了必不可少的人情往来送礼,以及买盐、买照明用的柴油、买各种生产工具上。做衣服的布料、做鞋子的布料、做毛巾的布料,只能靠母亲纺的线织成。

母亲的纺车和织布机是父亲自己动手做成的。做好后,母亲白天在生产队出工,晚上便坐在纺车前纺线。那时候,纺线的棉花是生产队按人头分下来的,数量很少,一年到头不够全家人做一套衣服。父母便利用山边地角,自己种起了棉花,棉花收拣后晒干,送到大队的动力机房里去轧棉花。

从我记事起,每当晚饭后,母亲把我放进摇篮里,也不管我睡着没睡着,哭闹不哭闹,她只是摇几下摇篮,便不管我了,开始了忙碌的纺线。

纺线是一个手脚眼腿并用的细活、苦力活。只见母亲右手转动纺车,左手捏着线头,不停地忽远忽近地扯长线丝,再把它汇聚在纺车的结头上。一晚上,母亲要把一团乱麻似的丝絮纺织出丝丝缕缕的细丝结头好几个,常常是忙到十一二点钟才能休息。

那时候没有电灯,小柴油灯的灯光昏暗,一夜熬下来,母亲经常头昏眼花。尤其是冬天,先前燃烧的一点柴火炭燃尽,母亲舍不得再添新柴,便一直在寒冷中纺织,有时候手脚冻到麻木了,依然坚持。

我慢慢长大,两个妹妹和另一个弟弟也相继来到人间,他们从小到大也目睹了母亲含辛茹苦纺纱的全过程。家里的人多了,布料需求更多了,母亲的劳动强度也更大了。

母亲纺着纺着,我们兄妹四人相继长大成人。如今兄妹几个都过上了幸福日子,而母亲老了,八十多岁高龄,佝偻着腰,手脚颤颤巍巍的。与她一起沉在岁月深处的还有那辆纺车,在老屋的一角,无声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