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真相的勇气

——读夏榆长篇小说《我的独立消失在雾中》

版次:03  2023年04月23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孙 鹏

因我就职于煤炭行业,对于煤矿题材的小说或者煤矿出身的作家格外关注,天然就多几分亲近感。比如作家夏榆,从小生长在大同矿区,用他的话说,他家距离云冈石窟不足两里地,小时候经常到石窟,爬到石洞顶上掏鸟蛋。长大后他在当地煤矿招工,成为一名所谓“前工业时代”的矿工。后来他跑到京城闯荡,在某知名报刊担任记者,再后来他成为一名职业作家。

我之所以多说几句夏榆的人生经历,不为别的,就想为鉴赏他的文学作品作铺垫。因为从他的小说中,我能读出一个经历多重生活磨难者的坦然和坚毅,一个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一个具有善良敏感、同情弱者、悲天悯人作家的处世情怀。

读完夏榆长篇小说《我的独立消失在雾中》,心情久久不能平息,如同“良知”被作者掏出来放在干冷的空气中晾晒一般。本来读小说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却读得如此之累。这么说来,我真要感谢作者,是作者通过文学创作引导启发激励像我这样的读者产生出反思生活、反思社会、反思人类的高尚境界和历史责任感,这何尝不是文学的价值呢?

这部小说的节奏感、代入感、画面感很强,让读者在不同时空、不同事件、不同情感中来回穿梭,如同过电影一般。小说文字很干净,善于用短句,偶尔露锋芒,犀利的语言像辣椒水一样直接喷洒读者灵魂痛点。看得出,作者不愧为记者出身,文字拿捏功夫非同一般;同时也看得出,作者试图在作品中寻求真相,这恐怕也是记者在文学创作中被职业精神所驱使的无意为之。我想,这种探究真相的写作方式,会让读者有一定的压迫感。

我不由想到上世纪有个叫凯文·卡特的摄影记者,在苏丹大饥荒的时候,他曾拍过一张照片,前面是一个骨瘦嶙峋、奄奄一息的黑人孩子,后面站着一只目光凶恶、跃跃欲试的秃鹫。这张照片让他扬名天下,并获得了普利策新闻摄影大奖。但不幸的是,获奖不久后他突然自杀身亡,他在遗言中说:“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我的独立消失在雾中》的主人公陆游,就是一位类似凯文·卡特的职业精神很强的记者。我理解的所谓职业精神强,就是他始终坚持用自己独立的思想去判断、认识事件,竭尽全力把事件最真实的状态呈现出来。“我是不惜一切代价追寻生活真相的人。这注定了我受苦,注定了我在活着的时候饱经磨难。”陆游在经历百般磨难后,无奈地发出以上感慨。小说最终,他也为寻求真相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也许有人会问,生活中的“真相”难道有这么重要吗?不知道所谓的“真相”,人们依然能够快乐地生活吗?过去我可能还会争辩几句,但读完《我的独立消失在雾中》后,我竟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