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过后的皖南,一片葱笼,处处养眼。绿的滴翠,黄的鲜艳,白的耀眼,红的灿烂。天空澄澈,山野幽静,林壑深秀,溪水涓涓,池碧河清,万物呈现出一脉生机勃勃的欢腾气象,大自然用生花的妙笔勾勒了一幅恬静安宁写实的山水画卷。空谷里偶或吹来阵阵轻风,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沁心润肺,由不得你张开鼻翼贪婪地狂吸几回。田畴中令无数游人日思夜想的油菜花景,历经和煦春光,已然褪去了怒放的笑脸,更生嬗变,在枝间叶底缀满了沉甸甸的果实,等待着丰收的时刻。
过了芜湖长江大桥,转道南陵之后,车轮顺着铺就柏油的蜿蜒小道,一路穿行在高低起伏连绵的群峦之中。一边是头顶山崖上疯长的茂草和各种山树新发枝叶沐风快乐地摇曳,不时有鸟鸣啁啾,打破空谷的宁静;一边是脚下山涧中碎石浅滩半依半偎堤岸,散开了襟怀,任流水淙淙潺潺,溪面微波轻漾,氤氳着水气。这活泼俏丽的江南日光和优雅景致的感染与熏陶,心旌随着山路的延伸而豁然舒展,轻松快乐与幸福的味道一股一股涌满心田。置身于这种环境,对比70多年前日军曾用枪炮和杀戮对着中华大地的各族儿女时的凄惨情景,我们越发感到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午饭后稍做休憩,我们整饬好行囊,沐着暖阳,载着渴盼和期冀,胸怀注满了景仰、敬重与神圣,沿着盘环在山间的柏油公路前往云岭地区,那里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和心中想往的圣地——新四军纪念馆和军部、东南局旧址。在茂林中穿行不久,伴着嘎然一声汽车的停滞,一片新式的仿徽派建筑群便跃然展现于眼前,这里就是新四军纪念馆。广场虽算不上豪华气派,却显得庄严古朴,里面是两层结构的展厅,有文字照片资料,也有文物实物的展示,兼有声光音像的介绍,比时下一些纪念馆单纯的摆设要丰富了许多,内容内涵也恢宏深刻了许多。讲解员的讲解是比较详细的,还能够与观者互动,探讨些问题。由于人多和想对一些重要的场景和事件背景看得更仔细些,所以有时盯住一处便不忍离开,可惜为了赶行程,有些地方还是未来及瞧得更详细,只能做匆匆一瞥。然后去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群,站在铁军广场张望,一眼就看见一堵长长的白墙正中用红漆书就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题写的 “抗战到底”四个斗大的汉字,在其背后层迭而上的苍茫青山和两旁屋居的映衬下,在艳阳光影中分外耀眼。那里分明是一处典型的山间民居的聚居群,徽式建筑,却又稍具地域特色的风格,马头墙是直的,不像歙县一带的马头墙略微有点上翘。环绕的溪水将白墙黛瓦的村落围拢在一起,显得更加紧凑与合适,这样的布局选址安排其实更有利于当年军部的防卫与警戒。村后的群山逶迤连绵伸向远方,一片青墨色。村屋历经多年风吹雨打的外墙虽已斑驳褪去些许色彩,但沧桑之中更显出一种威仪肃静和刚烈的味道。军部旧址、东南局旧址等等,踞山面水,沿势缓下,外围周边有今人为美化环境栽种了香樟、松柏、翠竹、青黄杨、红叶石楠等,间或点缀几株垂柳和一泓池水,有些花团锦簇,却不奢华不骄饰不张扬,在朴素中透出历经磨难的厚重沉稳艰韧。伫立在旧址门前屋庭抑或院落厅堂之中,分明地能感受到70多年前的历史的悲怆和凝重,散发着的时代的忧患重托与责任,一群为着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英雄活跃奔走于其间的画面豁然浮现于眼前。出院门时,望着墙边涓涓而下的山涧溪水,远眺笼着淡淡薄雾的苍山翠岭,我由然而生一种念想:中华民族的脊梁亘古以来就一直没有松懈垮塌过,不管是风吹雨打,雪压冰冻,都始终保持了一种可以用一首经典老歌中的唱词所表达的状态,那就是“万里长城永不倒”的精神和气节。
我不禁想,假如时光倒流回70年前,再如若这片山林中没有那些革命先辈们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振臂高呼,唤起民众以舍身成仁,决死牺牲之精神浴血抗敌,它固然可以任由时空在这里恣意驰骋,固然可以有山多林茂的容颜,固然可以有桃花依旧笑春风的风光,但还能够有今朝民族独立的自豪,民生幸福的现在,以及成为世人心中的一座挥之不去、涂抹不了的精神圣地,一抹泯灭不了的永恒记忆吗?
云岭,它注定是人间一座精神的高地、一座精神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