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 椿

徐瑞成

版次:03  2023年04月2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老家院子西北角有两棵香椿树,比碗口略粗,高过院墙,平素很少受人关注。只有春风送暖椿树发芽的时候,家人和邻居纷纷来采摘椿芽,才突然想起这香椿树原是“宝树”。

皖北的乡村,房前屋后大多都栽有香椿,虽然数量不多,但很粗壮。每至清明前后,几场春雨,香椿便疯狂地吐出嫩芽,那芽嫩得发紫,香得扑鼻。香椿芽在老家又叫作“香椿头”,是蔬菜中的上品,人们从树上摘下椿芽,用开水烫过与豆腐凉调,或者打上鸡蛋煎炒,其味新鲜爽口,让人百吃不厌。其实,香椿芽长成只需三四日,少一天则太嫩,多一天则变老,所以采摘需要把握住最佳成熟时期。

香椿芽被称为“树上的蔬菜”,食用历史堪称久矣。翻开先秦古籍,我们会发现《尚书禹贡》上有“荆州贡 ”的记载,那时的 即香椿。《山海经》里亦有这样的文字:“又东五百里,曰成侯之山,其上多

木。”这里的 木即香椿。到了汉代,食椿习俗已遍布神州,至唐宋食椿更盛,曾与荔枝一起作为南北两大贡品,深受皇帝及宫廷贵人的喜爱,古诗称其“嚼之竞日香齿牙”。清朝文学家和美食家袁枚也在《随园食单》词条中记载了香椿头拌豆腐的吃法,称其“到处有之,嗜者尤众”。这些看似平常的香椿,仿佛从三千年的历史中一路走来,带着味蕾,带着芬芳,它如同一个村姑,虽然生于乡村,长在野地,却端庄秀气,更为可贵的是,它竟有一个奇香的灵魂。

家乡的农民多会在春天里食香椿嫩芽,此举叫作“吃春”,有迎新春之说,又有祈养生之意。香椿的吃法固然很多,香椿腊肉、香椿豆腐、香椿炸鱼、香椿炒蛋,但不管哪种吃法,那种醇厚的味道都会让人一朝入口、三春不忘。有经验的老农说,香椿最佳的是头茬,散发着特有的又不同于花卉果蔬的清香,质量可谓上乘;到二茬时叶片就开始薄瘦了,味道也随之减半;三茬便更差了,而当芽与叶完成了变换,则口感变得苦涩,香味全无了。当地的菜农颇有创意,用红头绳把头茬的椿芽扎成小捆,整齐地摆在集市的菜摊上,美其名曰“江淮名蔬香椿头”,价格不菲,销得亦快。

民间有云:“三月八,吃椿芽。”农历三月,正是采摘香椿的盛季。早年,在淮河岸边的一所农村学校任教时候,课外活动时间常和师生一块儿摘椿芽、挖野蒿、捡河蚌、采榆钱,其中摘椿芽最上心。教学楼后就有一棵老香椿树,已有几十年光景,枝干健壮。那些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大家站在房顶,手执长杆,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轻轻拧动杆把儿,只听脆脆的“叭”地一声,一簇香椿头就应声飘落了下来。椿芽稍作加工,即成佐酒小菜。大家围坐一块,品椿换盏,好不惬意。

后来,我离开了家乡。每年总会在春天里收到母亲捎来的嫩香的椿芽,这让我虽在他乡,却并不觉得孤寂。那记忆中的香椿,从此便结满了浓郁的乡念。

不觉又是一年春来到,此时家乡的香椿也早该发芽了吧。我的眼前似乎又出现了那些竞相生长的紫红色的椿芽,仿佛又看到大伙儿在香椿树下欢呼着采摘的情景,心便不由得沉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