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显身手 开出乡村致富花

本报记者 周莹莹 本报通讯员 余 涛 蔡士宏

版次:02  2023年04月2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四月的江淮大地,春风拂面、柳绿花红。近日,走进寿县迎河镇瓦房村浩晨花卉种植基地内,一排排大棚鳞次栉比,一朵朵菊花、非洲菊、向日葵,花开正艳,鲜橙、粉红、雪白、淡黄……绚丽多彩的花冠点缀在绿叶之间,美不胜收。

基地负责人名叫刘松,今年34岁,一直以来在上海打工,主要从事鲜切花种植,掌握了一套成熟的鲜切花种植技术之后,便想着利用自己一技之长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在乡村振兴中显身手。说干就干,2018年他回到老家瓦房村开始自建大棚进行小面积花卉种植,从此便全身心投入到他热爱的这份事业中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刘松研究试种成功,当年的收入就达50万元,更加坚定了创业致富的信心。他注册成立了寿县浩晨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于2022年通过土地流转再次扩大种植面积100余亩。当地群众多年擅长习惯传统种植,而对种植花卉还是门外汉,于是刘松就找来二十多名农民,手把手教他们除草、施肥、采摘鲜花,做到忙时种粮,闲时种花,每天有固定10多位周边村民到基地干活,一个月下来,每人务工收入能挣3000多元。他告诉记者,在高峰期用工量可达三四十人,带动了6户脱贫户务工,让部分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灵活就业。

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刘松不停地跑市场、研技术,终于成功培育出不适应当地自然环境但可在大棚内生长的新品种。他的花卉种植技术也越来越纯熟,更多种类的鲜花成功在花卉基地诞生,鲜花开满四季,培育的主要品种有非洲菊、菊花、洋桔梗、向日葵,并细分为25个品种,每亩产值高达4万元。他的花卉种植越做越大,市场不再局限省内蚌埠等城市,部分优质花卉还成功销往河南、江苏、上海等地。一亩菜,十亩麦;一亩花,十亩菜,今年收入有望达200万元。

鲜切花是一次性耗材,市场前景可观,在镇村的支持鼓励下,刘松打算扩大种植面积,实现产业集中化,并尝试引进无土栽培技术,推广多种类产业种植,丰富产业形态,涵盖郁金香、多头小玫瑰等鲜花类和草莓、圣女果、西瓜、黄瓜等水果类,打造以观光旅游及采摘为一体的商业化模式,实现产业融合,逐步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