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 文化产业“出圈”

马鞍山日报记者 刘小庆

版次:A01  2023年04月1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这边,长江不夜城恢复开街热度不减;另一边,“欢乐沿江”起航,以八百里皖江为纽带,马鞍山等沿江五城,正合力打造一条“欢乐游、欢乐食、欢乐宿、欢乐秀、欢乐购”的欢乐沿江旅游带……春暖花开时,马鞍山文化产业迸发出勃勃生机。

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文化产业是城市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更新”转型新的增长极。规上文化企业的发展,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质量。2022年,我市规上文化企业数增长10.6%,规上文化产业营收和利润为192.6亿元、30.9亿元,同比增长5.8%、322.3%,增速分别位列全省第三、第一位。

澎湃的发展活力背后是政策利好的有力支撑。为强化城市软实力这个硬核支撑,推动文旅产业大发展,我市出台《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明确在做大做强骨干景区、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加强城市文化旅游形象宣传、支持新成立重点门类文化企业、鼓励实体书店创新发展、培育文化旅游龙头企业、推动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发展特色艺术品牌、推动戏曲艺术繁荣发展等九大方面给予真金白银的扶持。

“在打造长江文化特色品牌上一马当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全力推动我市文化(数字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市文化数字创意产业专班办公室负责人江晨表示,下一步,我市将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培育新型文化企业、业态、消费模式,打造文化领军企业,推动文化事业大繁荣。同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赋予传统文化新生命,赋能文化传播新渠道,为长江文化、诗歌文化接入“动力源”,打开文化产业新的发展空间。

新空间成了企业发展的新舞台。“数字与文化的交融,造就了一个全新的舞台,为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维和新角度,也给了我们更大的发展信心。”江东文旅康养集团总经理吕龙表示,下一步,将推动长江不夜城项目与采石古镇、旅游码头、薛家洼生态园等“抱团”联动发展,立足5A级景区“长江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整合长江东岸生态资源,打造“长江采石矶”旅游目的地品牌。

文化自信给了产业发展信心。今年,我市将继续深入挖掘凌家滩文化、千字文、诗歌等历史文化资源,充分运用创意设计等产业形态,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鲜明马鞍山文化特色的原创IP,强化IP的开发和转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一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数字企业。与此同时,我市将开展市级文化数字创意产业园区评比命名工作,促进形成多点支撑、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文化产业园区;加强与长三角文化产业园区合作,推动园区由要素集聚空间向创新发展平台转变。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在文化旅游中有效融合马鞍山特有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等,培育一批特色文化游、参与体验游等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