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旺 水上春耕电保障

本报记者 周莹莹 本报通讯员 李大龙 周楚薇

版次:02  2023年04月1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漫步安丰塘畔,碧波粼粼的水面上,偶尔几只水鸟掠过,片片柳絮轻盈起舞,春风拂过,一幅鸟语花香、鱼虾满塘的美好乡村画景尽收眼底。

“老张,鱼塘用电一切正常,放心吧。”近日,在安丰塘镇安丰村的凤凰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几名供电人员正在巡视用电设备,身旁的投食器引得一尾尾鱼儿纷纷跃出水面,在朵朵浪花间争相进食,合作社负责人张久元看着这一幕,笑得合不拢嘴。

48岁的张久元是土生土长的安丰塘人。4年前,张久元依靠乡村振兴的优惠政策,承包110亩土地干起了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用电先行,张久元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他第一时间找到当地供电所,咨询养殖用电问题。在了解了张久元的用电需求后,供电人员进行了实地勘察,建立客户用电档案,并快速进行线上办电。

此后,客户经理还定期对鱼塘用电进行检查,及时消缺安全隐患,宣传安全用电知识,帮助解决用电问题。数据分析专员结合区域用电特性,对各鱼塘的用电设备、用电负荷等信息进行关联分析,及时发现鱼塘内存在的高耗能设备,结合不同鱼塘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塘一策”,优化鱼塘用电策略,助力鱼塘降损增效。“从一开始,这个鱼塘的用电问题我就没怎么操过心,包括后来的增氧泵、投食器、监控,尤其是冷库的用电接入,都是供电所的同志来帮我安装的,而且还为我们专门定制了用电方案,给我们节省了不少费用。”回想起鱼塘的办电、用电历程,张久元深有感慨。

2021年,张久元的养殖场附近新增两处养殖场,为确保养殖户用电可靠,安丰塘中心供电所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对台区进行增容改造,将原来50千伏安变压器更换为200千伏安,并安装了智能开关。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安丰塘镇的电网改造先后投入1300余万元,党员服务队定期走访巡视各类企业、养殖基地等,帮助客户检查用电线路设备运行情况,消除安全隐患,优化用电方案,降低用电成本,全力满足客户提出的定制化用电服务。

“这边是新投的2万多尾鱼苗,那边几个塘里的鱼马上就要撒网了。”张久元表示,除了游客自助垂钓,他还通过电商及预定销售等多种方式,将这些水产品销售到安徽周边地区。他还准备把旁边的一百多亩地也承包下来,再建两个育苗室,新添一些用电设备。在得到用电方面可以随叫随到的肯定回复后,张久元的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安丰塘镇安丰村负责人表示,安丰塘镇文化旅游资源和水资源非常丰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镇政府着力打造旅游生态乡镇,外地游客络绎不绝,各类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返乡创业人员逐年增加,稳定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供电部门的全程保障。

如今的安丰塘镇境内,各类养殖场达到40余个,总面积逾20000余亩,稻虾综合种养、网红“稻田画”、大闸蟹、泰鳄及梅花鹿特色养殖等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凭借“天下第一塘”的美誉,“旅游+助农”的发展步伐日益加快,安丰塘畔的绿水青山正渐渐变成乡村振兴、村民致富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