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长汉
山不在高,有景独好。
淮南市上窑山南麓,昔日的荒坡秃岭而今变成树海林涛。如果将这片青山与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相比,的确不大也不高,但是,与别处青山不同的是,它有一颗红亮的心。有红心在跳动,青山就更有朝气与活力,更知道自己的来路和去处,更能吸引和召唤一代代人,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这片青山就是淮南新四军纪念林。
不久前,淮南新四军纪念林主碑围墙上的各种牌匾之中,新添了“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红色教育基地”牌匾,这是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三年行动计划中的一项工作。在全省选择重要革命纪念遗址和纪念场馆,突出新四军光荣历史及重要历史标识地,建立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红色教有基地。淮南新四军纪念林之所以成为最早挂牌授匾的纪念场馆,就是因为这里跳动的红心是那样的不寻常。
巧思妙想 正是为了纪念之树常青
20年前,新四军成立65周年之际,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发出了兴建新四军纪念林的倡议:“为了纪念当年新四军在津浦路西、淮河两岸创建抗日根据地的丰功伟绩,昔日,淮南矿区、凤台、寿县、定远、凤阳、怀远一带,是新四军二师、四师将士们英勇战斗过的地方,他们为了抗日救国,为了人民解放事业,浴血奋战,流血牺牲,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兴建新四军纪念林,就是铭记先辈们的革命精神,缅怀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苍松翠柏,象征着烈士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老同志们用自己对新四军的真切情感和朴素想法,想建造一个以林为载体、以碑为魂魄,树、碑结合的红色景区。我们心目中的新四军纪念林,是一处绿意盎然的胞衣下,跳动着红色心灵的生命活体,是一个披红挂绿、清香袭人的生命之躯。
树,代表着生命的勃勃生机;石碑,代表着生命的坚韧不屈。把两者融合在一起,体现着中华民族外柔内刚的精神特质,体现着中华儿女秀外慧中的气质特征,体现着抗战时期新四军铁流涌动的态与势,同时也体现着后代人对先烈们的绵绵追思和传承精神。
所以,最初把纪念林规划成65亩(时值新四军成立65周年),以65为时空概念,为新四军主要领导人和将领栽植了100多棵纪念树,以这种方式表达了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和怀念。
青松挺立、杨柳依依的“身体”之中,闪亮的心在哪里?就是耸立在高台上的纪念林主碑。
高台有37级台阶,37级台阶象征着1937年新四军成立;台阶两边的护坡石壁上,一块块石刻记载着新四军浴血奋战的历史,走在37级台阶上,就像走在新四军浴血奋战的历史之中。
37级台阶上面是方方正正的平台,平台的长和宽都是20米,总面积400平方米。用数字“二”和“四”,象征着在淮南地区奋战的新四军二师和四师。
主碑总高4米,与新四军的“四”字切合。主碑上“新四军精神永放光芒”红色大字,鲜艳夺目,像是用无数将士的鲜血染红,用无数不屈的生命铸就——而今,成为纪念林的红心与灵魂,照亮了游人的心,首先是照亮了我们这些纪念林创建者的心。
主碑平台下有两条路,一条叫“北上大道”,另一条叫“东进长廊”,以此来展示新四军“东进”、“北上”深入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重大战略布局。
省新四军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郑锐,参观了淮南新四军纪念林后说:“对新四军的历史,几十年来已经有大量的书籍给予记载、描写和歌颂,电影、电视、戏剧也有不少反映。但是,用纪念林这种形式予以反映和弘扬,尚不多见。应当说,这是一个别具匠心的创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大好事。”堪称“特殊形式的纪念,创新的宣传平台”。
殚精竭虑 更是为了红色基因传承
“兴建新四军纪念林既是为了缅怀先辈,更是为了教育后代,是对青年一代进行党史、军史教育的一个基地,使他们深知幸福来之不易,做到身在福中不忘本,吃水不忘挖井人,不忘过去,珍惜现在,开创未来。”这是2002年10月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关于兴建新四军纪念林倡议中的一段文字。
忘不了20年前社会上理想信仰缺失、思想迷惘混乱的现象:教徒捐款建教堂,善男信女进庙堂。盲目无知过洋节,错把美国当天堂。为此新四军老战士们都很忧虑,革命先辈浴血奋战打下的红色江山,一定不能改变颜色,共产主义信仰和革命精神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于是就倡议在淮南兴建新四军纪念林,用新四军精神教育年轻一代,让红色江山代代相传。
纪念林的选址成为绘就蓝图的第一步,实地考察再三斟酌,最后选定在淮南市的东大门上窑山南麓。因为,这里曾经是抗日的战场。1938年,日军从蚌埠向淮河上游进犯,中国军队在上窑山一带进行了顽强的阻击;日寇占领期间,爱国进步人士方玿舟率领民众在此抗击敌人;新四军挺进敌后,在此周围先后创建了定凤怀、凤台县和寿东南抗日根据地,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昔日的抗日战场上兴建新四军纪念林,让教育意义更加凸显。
现在想想,20年前选址在上窑山,正是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纪念林兴建的目的是“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而在建林过程中,我们也是在践行“把红色传统发扬好”。
2002年10月15日,是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成立10周年的日子,更是新四军纪念林蓝图绘制出炉的时刻。首任会长高曙,这个1941年参加革命的新四军老战士,在会上决定,向全社会发出兴建淮南新四军纪念林倡议书,并成立了由常务副会长单星为首的不断扩大的践行团队。
于是,大家四方呼吁、八方联络,募集资金、选址订树。市党史研究室和市林业局全力配合,一场攻坚克难的造林育人之战,打响在淮南市东大门的上窑山上。
如今已经去世的单星,是14岁就参加新四军的老战士、淮南新四军研究会第二任会长。建林期间,身患癌症到上海做手术,临行前写下《赴沪治病的几句话》作为“遗言”:“纪念林是我难丢难舍的一件事”,“若能健康归来,将立即归队,投入建林工作中。”
市新四军研究会时任副会长柴慎显,亲自带人到山东购买银杏树苗,用最实惠的价格购买最好的树苗,出差费用能省就省,两天就完成了任务。回来一盘算,四个人住了一晚乡镇小店,吃了三顿家常便饭,只花了76元钱。对苗圃主人送的土特产也婉言谢绝,当地老百姓感动地说:“当年的新四军又回来了!”
研究会理事丁朝群,包揽了大部分纪念林建设中的文字——倡议书、解说词、情况汇报、总结材料等等,将近20万字的各种文稿是他用颤抖的手书写而成的。他人生的终点也是冲刺在建设纪念林的事业上。
纪念林的建设自有后来者,那就是现在仍然坚持每天到市新四军研究会“上班”的六位“常驻代表”,他们都是年过七旬的老党员。多年来,在对新四军军史的研究中,在对新四军故事的讲述中,他们和当年的新四军一样,有了真正的信仰,在新四军研究会这个平台上,传承红色基因,余热奉献社会。在他们身上,表现出忠于信仰的忘我精神,不辱使命的担当精神,不尚空谈的实干精神,积极呼应的自觉精神,互相激励的团队精神,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正是有他们的接力,淮南新四军纪念林的建设20年来从未间断。青山添绿人渐老,造林育人情未了。笑对青丝变白发,夕阳西下仍在跑。喜见后继有来人,接力迈步新征程。
踵事增华 乃是为了信仰之力汇聚
20年前兴建淮南新四军纪念林的一纸倡议,得到了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指导和帮助,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得到了全市人民及相关单位的拥护和参与。纪念林不仅如愿建成,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人气越来越旺,影响越来越广,如今已成为淮南新四军纪念林景区。
规模由当初的65亩扩大到近4000亩,义务植树10万多棵,修建排蓄兼用的池、潭10余处,将绿水青山的理念在新四军纪念林落地生根。建成以弘扬新四军精神为主题的多处景点、景观,南方3年游击战争纪念园、新四军纪念林陈列馆、兵器广场、纪念林主碑、铁军阁等。由新四军纪念林建设带动附近多个绿化园林兴起,以新四军纪念林为主体的红色教育区、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主线的教育文化区、以荷池、思源书院等为特色的寓教于乐观光休闲区、以思源新村为代表的践行新四军精神、建设新家园示范区,还修建了23.59公里的环山路、登山路和林间小道……
淮南新四军纪念林景区已经成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党史教育基地”,被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新四军老首长、老将军、老战士纷纷为淮南新四军纪念林挥毫题词;新四军的后代们到此寻访凭吊;军队的干部战士、大中小学生在这里举行活动,各地游人到此参观游览……
2013年8月16日,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在安徽省历史研究会呈送的一份请示报告中批示:“淮南市新四军老战士、老同志造林育人的事迹十分感人,应大力宣传。”于是,安徽电视台拍摄了《青山不老》电视片,讲述兴建淮南新四军纪念林的故事,《光明日报》《中国国防报》《中国老年报》《安徽日报》等媒体记者都到这里进行过采访,《江淮》《铁军》《云岭》《党史纵览》等杂志也发表文章进行宣传。
淮南新四军纪念林为何殊荣不断、游人不绝?因为,它跳动着爱党爱国的红心,它充盈着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它书写着不忘初心开创未来的信念。所以,淮南新四军纪念林能够召唤社会的正能量,能够汇集人们的信仰之力!
前几年,纪念林已成规模的时候,看到我们还在往返上窑山,有人不解,我们为什么还在忙碌,我的回答是:生命不息,建林不止。
纪念林的建设是一个活态的系统工程,就像栽植树木,会遇到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如何养护?如何管理?如何让它周边的环境更和谐?如何让它成为枝繁叶茂大树,真正做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些都是必须要花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的问题。
魏山治理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魏山是一座与新四军纪念林景区毗邻的千疮百孔的山,几十年前开山炸石让山体伤痕累累。2014年2月,魏山复绿工程正式打响,第三任会长魏耀民带领新四军研究会协调社会各方力量,铺设上山路,修筑挡土墙,复土5.24万立方米,种植1万棵树,终于让魏山披上了绿色。
纪念林能建设好,关键在于管理。新四军纪念林坐落在上窑山,上窑山的林地属于上窑林场管理。当纪念林选址在上窑山南麓之后,市政府下文,上窑林场是纪念林的管理者,对纪念林进行全方位的服务。20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属地管理是淮南新四军纪念林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上窑林场是纪念林建设落到实处的重要一环。
在建林20周年之际,淮南新四军纪念林景区的所有挡土墙,都进行了重新修整,全部换成垛口城墙,寓意新四军浴血奋战,筑起了华中人民的长城。
“为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做点什么?为现实工作奉献点什么?为子孙后代留点什么?”20年来,市新研会用建设淮南新四军纪念林的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些问题,同时也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如何度过人生晚年的答卷:不惜力、不懈怠、不畏缩、不自满,为讲好新四军故事兴建纪念林,让红心在这里闪亮,信仰在这里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