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花鼓灯,流行于千里淮河中游的怀远县、颍上县、凤台县、潘集、蚌埠、淮南等二十多个县市,是传统的民间歌舞艺术。
她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强烈的乡土特征、鲜明的社会历史特点广受欢迎。周恩来总理称她为“东方芭蕾”,评论界称她为“汉族舞蹈的典型代表”,舞蹈界称她为“民族民间歌舞的国宝”,中外文艺界称她为“淮畔幽兰”。
我国古代歌舞源于祭祀活动,唐称歌舞为“合生”。《唐书》记载,始自王公,稍及闾巷,妖妓胡人街童市子,或言妃主情貌,或列王公名质,咏歌舞蹈,号曰合生。表演者只在宫廷即兴演唱取悦于王公大臣皇后贵妃,至宋代逐步扩展到民间。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十五元宵节,京城里“歌舞百戏,鳞鳞相切”。宋代亦称合生为唱题,表演者根据不同场合、环境或对策即兴编唱配以舞蹈,可由观众点题目随机应变互相应对,风趣幽默、妙语连珠,这种表演在汉族的民间歌舞中唯有花鼓灯还保留。
1932年,沿淮水患消退,当年丰收曾大闹花鼓灯,祁集镇许家岗有一段精彩对喝。
鼓架:三请干妹不下楼,转身就把黄舍丢。
兰花:你丢黄金奴不爱,奴家爱人不爱财。
鼓架:干妹她就是不下楼,扔掉花鼓翻墙头。众人面前脸面丢,看你下楼不下楼。
兰花:你鹞子翻身越墙过,闹得长江水也浑,我高挂悬梁一条绳,奴家至死不下楼门。
鼓架:干妹至死不下楼,丢掉花鼓跪倒求。
后来这对情人终于以对歌方式解决了矛盾。
架河乡东部的瓦郢村,是史上有名的灯窝子,明朝起就有玩大家灯、采莲灯的习俗,采莲灯唱词均是花鼓灯词:近九十岁的老艺人许克则(艺名三斜子),在采莲灯戏里演老丑婆,唱出了风趣幽默的自嘲歌和扯白歌:花鼓灯年年有,没有今年玩得丑,小兰花也有八十一,大兰花倒有九十九,小鼓架子翻不动跟头。南北路东西走,顶头碰到人咬狗。拎着狗去砸砖,口袋驮驴跑得欢。这些唱段,见事答事、脱口就来。
至清道光年间才出现类似大花场的民间舞蹈。沿淮一带逢年过节也有玩红灯的习俗,特别是瓦郢、泥集、小郢是灯窝子里的三个行政村,年节各种民间文艺形式汇集摆成长长的队列,红灯前面抬着的城隍爷神像上罩着黄罗伞盖,后接龙灯、狮子灯、马灯、犟驴灯,花鼓灯押后。后来黄伞演变为大场演出的岔伞。当时的花鼓灯只是由几个人跑着唱唱而已,身段动作比较简单。随着花鼓灯表演、唱腔、着装的进一步发展,清光绪前已形成一套完美表演程序。舞蹈、语汇也丰富起来,出现了许多著名艺人并逐步形成三大流派。
花鼓灯老艺人冯国佩时称为“小金莲”,1914年生于怀远县,在继承前辈技艺上,把兰花动作演绎得出神入化,逐步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流派。
凤台流派花鼓灯的舞蹈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兰花舞蹈中的扇花极为丰富,在29个扇花中凤台特有的达6个,最突出的为“挽扇”、 兰花的基本步伐是上山、动作灵巧活泼、鼓架子善于逗趣表演,常以哑语手势,与兰花交流。以上这四个特点,其表演的代表人物陈敬艺(艺名“一条线”)、李北叶(艺名“猫春”)、田振起(艺名“小银子”)、周开国(艺名“一根筋”)等等。一直享誉在潘集区域架河、夹沟、祁集、高皇一带,主要代表人物是王考千(艺名“一阵雾”)和武佩选(艺名“气死猴”)。
夹沟“灯窝子”里的王考千是地道的多面手,1931年12月18日生于潘集区夹沟乡王咀村,因家贫仅读四年私塾,辍学后为人放牛。王考千自幼聪颖好学,在放牛时他和小伙伴们坚持苦练,十一、二岁就能上场和大人一起玩灯。他能歌善舞,既演兰花,也演鼓架子。扮兰花时他的“端针扁”动作刚柔相济,走步“风摆柳”婀娜多姿。即兴演唱花鼓歌是王考千拿手绝活,见事答事、信手拈来百姓口头语,生动、新鲜、押韵,唱出劳动人民的肺腑之情。
除表演之外,王考千对花鼓灯锣鼓也堪称行家里手,鼓、锣、钹样样皆精,他的锣节奏好,快而不急、慢而不散,他的鼓围绕强节奏的大锣粘连无缝,密处如雨打芭蕉、疏处如露滴梧桐。
1957年,安徽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王考千自己创作,由丁怀亮加工的《小园房》获优秀创作奖和表演特等奖,同年又与郭建秀合作在全国第二届民间舞蹈汇演中获优秀创作奖和表演一等奖。受到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领导人接见。
武佩选于1917年生于潘集区架河乡武庙村,幼年失学,擅长扮演鼓架子耍各种筋斗。在一个围裙大地面前栽后翻而不越界,故时人号“气死猴”。1949年,在芦集三张八仙桌叠起之上表演名种筋斗,没想到一脚踏空摔下,武佩选急中生智,在身悬半空时伸手按住第二张大桌角用力一推,一个后空翻在丈余外稳稳站住,喝彩声、鼓掌声、口哨声震耳欲聋。1953年,武佩选参加华东地区及全国首届民间歌舞会演并在影片《民间歌舞》中扮演角色。
在安徽,在千里淮河中游的潘集区域,曾有民谣:“凤台县东南乡、沿淮一溜十八岗,岗岗都是花鼓灯乡(灯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