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地跨淮河两岸,风光瑰丽,春秋战国时为下蔡国和楚国故地,地域历史文化深厚,产生过很多脍炙人口的历史人文典故,为后世津津乐道,下蔡威公便是一例,至今读来仍给人以智慧启迪。
南北朝时期的名士庾信在其名篇《哀江南赋序》里,以“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这个脍炙人口的名句,寥寥数笔,展示出一个见微知著、伤心国运、哀患失国、恸哭国难的典故人物形象,下蔡威公也因这个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哭功,登上“千古哭王”的宝座,让人无限悲痛怜悯叹惋之时,也感慨其怯弱失魂的懦夫之神态。下蔡威公何以达到“泪尽,而继之以血”,近乎死去活来,哭到泣血这般境地。其原委,最初被西汉史学家刘向在《说苑》一书中完整地记录下来。清嘉庆年间的凤台县知县李兆洛在其主持编纂的《凤台县志》则专门以“下蔡威公”之条目录编辑列出来,以明后人。
《说苑》载,下蔡威公闭门痛哭三天三夜,眼泪哭干直到流出血来。旁邻之人好奇,便窥墙来问他为何哭得这般悲伤。威公告之蔡国这个国家要亡。邻居探问他是原何而知,威公答道,我听说病人将死,再好的医生也不管用;国之将亡,再妙的计谋也没用。我多次劝谏君王,可他就是不听,所以知道国家就要亡。邻居听了威公之言,便率全族之人搬往楚国。
几年过后,楚王果真发兵征伐蔡国。而此时,威公昔日旧邻已在楚军中担任司马,带着部队过来,望见俘虏众多,就前来盘查询问,看其中有无故旧亲朋。发现威公也在被绑缚的俘虏之中,就问他早就料知国家会亡,却为何还落到如今这个地步?威公答道,我为何会落得这个地步呢?我听说言词是行动的仆役,行动才是言词的主人。你能照我的话去做了,所以你是主人,我是仆人。我怎么能不落到这个地步呢?于是旧邻立即将此事报与楚王,为其求情,赦免了他。刘向详记威公之经典事例,并意味深长地在文之结尾以一句很富哲理的“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作为总结言行脱节的教训,告诫后人,无论修身做人处事,说与干是两码事,说是说,干是干,能说出来不见得就能够去做,能够躬身践行,不见得就能说得出事理。同时也揭示了行胜于言,不要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所以,人们要领悟明晰此间蕴含的道理,凡举事为人务必要慎思谨行,知行合一,如果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结局迥然不同,人生的际遇也各异,如果蔡威公能够在能言会说基础上,再付诸实践行动,其结果也不至落到亡国之虏中;又假使当初邻人偶然听到威公哭声,通过对话获得重要信息后,而不采取决定人生命运的果断行动,其难免也步入与威公同类的俘虏之列。所以,细细思量,这则典故颇耐人寻味。
换个角度思路来看,下蔡威公是个明白人,能看到蔡国将要亡国的趋势与征兆,之所以言行脱节,不排除其当时还有点侥幸心理,认为哭也哭过了,忧也忧过了,日子还得正常过,反正天塌压大家,还有高个子顶着,干脆挨过一天算一天,而最终沦为阶下囚、做了亡国奴。
联系到当今,心口不一,言行脱节的人还有不少。有的人是名副其实的“嘴公”,平素夸夸其谈,海阔天空,专于造势,世人对之所谓的“能人”光环效应,如不能洞悉甄别,极易形成误判;有的人言辞不足,苦干有余,“只管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往往给人以木讷愚顽之感,也极易让人有错觉。所以要全面了解一个人,不能只听他说了些什么,还要多看他都做了些什么,无论他讲得怎样天花乱坠,只要把握“听其言,观其行”原则,就可以识破如簧巧舌之人,认清踏实埋首干事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