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出新路子 托起好日子

版次:04  2023年04月1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上接一版)

近年来,淮南市坚持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创新组建安徽农管家农业服务公司,全程参与“大托管”各环节服务,协调生产要素、社会化服务“跟进”,成为全市“大托管”各环节的重要枢纽。

“我们推行5万亩软麦种植,种子价格较市场价低20%,产量在每亩500公斤至600公斤。”安徽农管家公司相关负责人向杰表示,该公司负责种子、农资集中采购,省去中间环节,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又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粮食品种逐渐统一,品质不断提高。

点击“淮南市农业生产大托管网络数字平台”,一个个托管地块一目了然。通过数字平台,该市已实现病虫害防治、产量测算、受灾定损、土地撂荒实时上报统计等“一张图”管理,并接入银行、保险、农资农技等服务平台。

如今,安徽农管家公司的托管服务覆盖66个乡镇,涉及635个村、1400个经营主体、120万亩耕地,对托管的耕地推行统一供种、标准化种植、减量化施肥施药。

4月3日,记者来到毛集实验区焦岗湖镇穆台村,在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旁,有一个农业生产大托管农事服务中心,占地4000多平方米,从旋耕机到收割机,40多台机械整齐排列着。

“上一轮土地托管价格是每亩900元,本轮是每亩1200元,托管价格高了,没想到大家的热情更高了。”回忆新一轮土地托管竞标的场景,穆台村党总支书记宋道宽记忆犹新,3600多亩耕地当场竞拍成功。

“耕地集中连片,不论是选种、播种还是病虫害防治,都能进行机械化作业,既高效又省钱。”穆台村种粮大户唐柱洋说。

如今,淮南市整合地方农机资源,谋划建设20个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该市以服务能力1万亩至2万亩为单元,集中建设农事综合服务中心。

“春分过后,田间管理尤为重要,除了清沟沥水,还要注意病虫害防治。”3月30日,淮南市农技推广中心植保站副站长胡劲松来到寿县丰庄镇王店村,指导驻村工作队开展“一喷三防”。

作为淮南市农业大托管人才智库专家,胡劲松和另外29名专家分批下沉到土地托管村,为农民科学种植、田间管理“把脉问诊”,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大托管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2022年11月,淮南市充分发挥人才助力“大托管”作用,依托“农管家”设立全国首家专项服务“大托管”工作的人才智库,确定首批30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智库成员,涵盖育种、农机、肥料、病虫害防治等12个领域。

“‘大托管’,重点还是要落在‘管’字上。”潘集区高皇镇农技站站长代厚英告诉记者,如今,他正带领人员开展技术服务,重点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

“生产要素和社会化服务跟进,发展了规模经营,实现了农业增效,促进了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淮南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岳锐说,该市将进一步完善“大托管”服务体系,加快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

种地风险如何防?

——闭环链:创新跟进,发放电子证照让村民放心,保险托底让大户安心

“土地大托管,让大家的收入变多了,但村民心里还是没底。这次土地承包经营电子证照的发放,解了村民后顾之忧。”近日,在淮南市谢家集区杨公镇前瓦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军对回访电子证照颁发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整村托管后,前瓦村3600亩耕地连成一片。

“你看,这个位置就是我的10亩地。”村民王亮在手机上点开“皖事通”App,通过土地确权电子证照,他不仅可以查询自家地块情况,还能查看土地托管与种植情况。

发放电子证照,为耕地“上码”、守住群众核心利益,让农户不再心存顾虑。

淮南市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实地测绘,为2.43万户农民发放了土地确权电子证照,群众通过微信小程序或“皖事通”App,就可以查询到自家承包地的方位、面积以及参加托管的信息。

电子证照让村民放心,保险托底让大户安心。淮南市在“大托管”改革中,创新粮食收入保险产品,对托管耕地保底收益予以托底,以最大限度抵御自然灾害等风险,形成改革闭环。

春日的暖阳,洒在寿县小甸镇筑城村的麦田里,返乡创业的叶杨波正组织农户进行田间管理。

在上海打拼多年后,叶杨波回到家乡,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种起了粮食。2022年,他托管土地达6300亩,但多年未遇的干旱天气,让他“如坠冰窖”。

提起当时的旱情,叶杨波依然心有余悸,“幸好有保险托底!”

接到叶杨波的受灾报案后,国元保险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受灾田块进行查勘、定损,对1750亩高度减产的水稻,按照标准足额赔付94.5万元。

“这要在以前,一旦遭遇自然灾害、资金链断裂,种植大户常常会‘跑路’,导致土地撂荒。”寿县安丰镇谷贝村党总支书记王教宇说,2014年该村流转了8000多亩土地,由于抗灾能力弱,4个流转土地的种植大户跑了3个。

大户“跑路”,土地撂荒,根本原因还是农业生产风险高。

如今,国元保险为托管主体量身定制“大托管”一揽子综合保险。国元农业保险淮南区域负责人沈耀华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他们已承保1002户,承保面积95万亩。

2022年,国元保险等3家保险公司赔付2300万元,让种粮大户有了底气。

“如果发生灾情,每亩地会有200元至600元补偿。”曾经在上海打拼的李方迅回到家乡谷贝村,从村委会托管了827亩土地,他乐呵呵地对记者说,“有了保险托底,种粮不会亏钱,谁还会‘跑路’?”

2022年,淮南市粮食增产0.2%,达0.62万吨;实现农民增收1.82亿元、亩均增收289.4元、户均增收2600元。村集体通过收取“大托管”管理费、土地整理多出的可种耕地增加收益、自营农业生产等方式增收6349.2万元,村均增收14.3万元。

“我从小就生活在麦田里,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退伍后,24岁的方国兴回到淮南大通区上窑镇马庙村,创办了淮南糠得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为新时代“新农人”。

2020年,他从农业银行申请了“惠农E贷”。有了安徽农管家公司提供选种、用肥、用药、田间管理、销售对接等指导以及银行贷款和保险托底,让他对种粮充满信心。

如今,方国兴不仅购置了近20台套各类农机,托管土地也从427亩增加到2104亩,一年净赚45万元,还为30多位村民提供务工岗位。

和方国兴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农业生产队伍中。目前,淮南市有1312个托管300亩以上土地的种粮大户,40岁以下的“新农人”占比达25%。

新绿正拂淮河两岸,新的希望悄然萌发。淮南市正全力打造全产业链式“大托管”改革升级版,力争到2025年底,实现全程托管面积500万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