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创新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通过“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实施规模化经营,努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管出新路子 托起好日子

安徽日报记者 柏 松

版次:01  2023年04月1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安徽日报》4月7日5版报道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近年来,淮南市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新路子,在全国首创以“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为主的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

“农业托管看安徽,安徽托管看淮南。”淮南市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有哪些与众不同?春意融融,记者深入淮河两岸,在麦田里探寻“粮食安全”的密码。

土地撂荒如何解?

——起始链:党建引领,村集体形成“运转轴”,“两委托”激发种粮热情

“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春分过后,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在凤台县杨村镇店集村连片的田野里,绿油油的麦苗已长到一尺多高。

以前,该村农户只顾耕好自家田。如今,他们将土地托管给了专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闲下来了,麦田里依旧绿意盎然。

近年来,淮南市大力推进以“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为主的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再由其将土地“委托”给农业生产服务主体,形成了改革的第一道链条。

“种庄稼不要学,人家咋做咱咋做。”这是店集村当年流传的一句话。可是,传统的耕作模式收益不高。种粮大户陈宏斌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初,自家7亩地的收成仅能填饱肚子,2003年淮河流域遭遇洪水后,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很多土地出现撂荒。

2007年,陈宏斌成立了凤台县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探索机耕、机收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种植实现了统一供种、旋耕、施肥、田管、销售。

走在店集村田间地头,连片麦田映入眼帘。陈宏斌禁不住感慨,随着时代变迁,成本高、收益少,是很多农民不愿种地的直接因素。

2019年,店集村开始尝试农业生产“大托管”。小农户将500亩土地“委托”给村集体,每亩每年有500元保底收益。村集体将土地托管给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实施“村党总支+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农户+银行+保险”的农业生产大托管服务模式。

“加上每亩140元的粮补、55元的水电费补贴,一亩地有将近700元收入,高于农民自己种地。”店集村党总支书记朱振标给村民算了一笔账。

农民增收了,村集体的收入也增加了。以店集村为例,合作社每年向村里交纳每亩50元的管理费用,2022年给村集体经济带来10万元收益。朱振标告诉记者:“‘大托管’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民要么进城去务工,要么从事二产、三产。”

在凤台县杨村镇店集村等3个村共8000亩耕地上,农业生产“大托管”试点喜获丰收。2020年,淮南市将试点经验总结推广到全市58个村、11.2万亩耕地。

4月1日,记者来到寿县小甸镇杨圩村。据杨圩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张宇介绍,“大托管”让曾经零碎、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耕地面积增加约3%。

“土地托管给村里,我给自己的土地‘打工’,这份工作真不错!”杨圩村村民徐为利对记者说,他家的13.5亩耕地托管给村里,托管收益每年6750元,再加上劳务收入,家里每年增收超2万元。

前些年,寿县小甸镇“冬闲田”面积占耕地面积90%以上,通过整镇推进“大托管”,16个村居土地托管面积占比高达74%,彻底消除了冬季抛荒现象。

“2022年,杨圩村实现整村托管,托管面积达5351亩。村党总支统筹协调托管主体和群众关系,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76.1万元。”杨圩村党总支副书记张强告诉记者。

2021年,淮南市出台实施《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高位推动“大托管”改革。2022年,该市共有635个村、两季183万亩耕地实施全程“大托管”。

从寿县小甸镇驱车40分钟,记者来到双桥镇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在麦田边,种粮大户潘殿成正使用无人机给麦苗打药。

大户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种满草坪,价格高、不愁销路,那时全镇草坪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2021年,在国家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支持下,当地农民种粮积极性越来越高。

“有了‘大托管’,种粮收入也很高。”双桥镇镇长张玉高向记者介绍,打造万亩“大托管”示范片,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彻底纠正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淮南市委书记任泽锋告诉记者,推广“大托管”就是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今年3月23日,淮南市召开农业生产“大托管”现场推进会,“大托管”已由“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

田管服务如何保?

——枢纽链:贴心服务,“农管家”打造“传动链”,“两跟进”带来要素集聚、配套服务

3月30日,3架无人机飞行在淮南市潘集区泥河镇大树李村,在一片麦田上空播撒着农药。飞手狄维军一边操作着无人机,一边乐呵呵地说:“整村推进‘大托管’后,2520亩小麦‘飞防’工作,3天内就能完成。”

今年春节刚过,安徽农管家农业服务公司客服人员刘郑便来到大树李村,与狄维军家庭农场托管负责人就土地用肥进行对接。

狄维军向记者坦言:“依托‘农管家’,从种子、化肥、农药到销售渠道,很多事情都变得简单了。”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