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篮野菜采春光

陆明华

版次:03  2023年04月06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仲春时节,漫山遍野的野花野草,都冒出了新芽,田埂上、沟渠边的枸杞也蓬蓬勃勃地抽出了新绿,它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美味佳肴。

每年这时候,我都要带着老妻,到郊野寻觅乐趣,采撷野菜。清晨起床后,我和老妻换上休闲装,穿上运动鞋,带着挖野菜的工具,骑着“老坦克”,上路。我俩一边说笑,一边欣赏春景,心情愉悦,精神振作,什么烦恼都抛在脑后。

春雨让植物吃饱了水分,今年的野菜格外肥嫩。马兰头是一丛丛生长的,找到了,就是一大片。但我对马兰头并不怎么感兴趣,我喜欢享受挖荠菜的过程,品尝荠菜的香味。而最有意思的还是佝着身子,寻觅那零散长着的野荠菜。我眼睛近视,而有许多粗壮的荠菜是隐藏在草丛中的,但我能嗅到那荠菜根部散发出来的独有的、甜甜的香味。挖荠菜也有点小讲究,要左手把叶片全部撩起,右手用剪刀尖对着根部一侧的泥土斜插下去,在泥层下把根剪断,否则会把叶梗剪散。当我拎着满满一篮荠菜下山时,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惊叹:“你这么多荠菜是从哪儿找来的?”

苦叶菜一般长在溪水边潮湿的地里——没想到我们这儿也有,而且仔细找还不少。但我们这儿人是不吃的,甚至连它的名儿都没听说过。它的味道有点苦,但性凉,吃了对身体有好处,我也就爱上它了。它一丛丛生在水沟边,采其嫩茎叶,洗净后放到滚开水里略烫一烫,再用清水浸泡一下,把苦味泡淡些,即可切碎凉拌或炒食。苦叶菜味如其名,虽然味道较苦,但入口清香。苦叶菜也可做干菜,无非是略煮一下晒干,想吃了再用水泡一泡。亲家母常说这菜清凉解毒,劝我们多吃。

蕨菜,我们这儿人叫“狼藉头”,只要稍费工夫,就能采到很多。采摘蕨菜要选粗壮的,握着“拳头”的,“拳头”散开了就说明老了。蕨菜采回家,也得先用开水烫一下,洗去茸毛。我不喜欢新鲜炒来吃,而是把它腌起来,用石头压好,想吃了取一把,加点花生辣椒炒着就很好吃——亲家母也很爱吃,称这是我家的特色菜。

野菜中,最为柔弱的非扫帚苗(别名扫帚菜、地肤子)莫属。不知道是何时撒下的种子,一场雨后,在乡下路上的边角处,长出了密密麻麻的扫帚苗,一棵挨着一棵,一棵挤着一棵,圆头圆脑的,高矮一致,煞是好看,简直就是“多胞胎”。待扫帚苗长到一拃高时,用手直接采集下来,用开水一焯,点上香油、食盐、米醋,吃到嘴里滑嫩清脆,酸酸香香,伴着淡淡的清香味,格外清爽。

回家的路上,还能遇到一些味重的野菜。鱼腥草根就是其中一种,鱼腥草又叫猪鼻拱,叶子有点像猪的鼻子。没吃过鱼腥草的人,一开始都接受不了它的味道。可以试试先吃鱼腥草茎和叶,比根的气味要稍淡一些。我最喜欢吃鱼腥草根,山上挖来后把它洗净成段,用开水汆一下,再用酱油、醋拌着吃——但家人不喜欢,觉得这味儿受不了。

最是人间烟火色,且以美食慰风尘。烟火人生与美食总是相辅相成。在大自然里索取,在烟火里烹饪,在日子里品尝,便是人间至美,盛世清欢!而我,除了这些,更重要的是享受亲手采摘它们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