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渡口与寿州邓氏名人

李家景

版次:03  2023年03月28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陡涧河源于寿县安丰塘,迤逦流向东北,在瓦埠湖西侧入湖,是瓦埠湖的重要支流之一,亦是古时寿州区域内较为繁华的水运通道。陡涧河沿岸有古渡口三处,名为岗头渡口、张家码头、邓家渡口,其中尤以邓家渡口知名。

邓家渡口位于陡涧河南岸的窑口镇粮台村境内,西距窑口大桥约6公里。为探究地名来历,我们走访了邓家大庄、小庄的老人。老人们说,因当地有邓姓祖坟(俗称邓家南陵),为方便远在南京的族人回乡祭祀祖先,邓姓于此设立渡口停靠船只,因此名为“邓家渡口”,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参考史籍,可知“邓家渡口”与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邓旭的家族有关。邓旭,字元昭,寿州人,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邓旭的先祖邓道常于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从苏州洞庭山迁居凤阳府临淮关,邓旭的祖父邓洲从临淮关迁居寿州,其后人遂以寿州为籍贯。

据《清实录》:顺治四年三月三十日,选进士邓旭等为庶吉士;顺治六年(1649年)七月二十八日,授庶吉士邓旭为内翰林国史院检讨;顺治八年(1651年)六月十四日,国史院检讨邓旭、刑科给事中周之桂为江西乡试主考官;顺治十二年(1655年)九月十八日,因朝廷用人急迫,急需文行兼优者以学问为经济,饬法惠民,助登上理,顺治帝亲行裁定,“邓旭等人皆品行清端,才猷赡裕,信任既久,图报必殷,着各照外转应得职衔、升一级用,遇缺即补。各官须益矢忠勤,兴利除弊,副朕图治安民至意”;顺治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国史院检讨邓旭为陕西按察使司副使,分巡洮岷道。

清朝大文人吴伟业曾撰有《赠内翰林国史院检讨邓公墓志铭》,所述邓旭家事较为详实,可资佐证。邓氏自明初迁入凤阳府,历代贫寒,至邓让(邓旭父亲)时家境始得宽裕。邓让年少时好学,有才子之名,因父母早亡,家境寒苦,遂辍学经商。他精强而又富有心计,不数年即家道大兴,晚年热心于公益事业,修桥铺路,乐善好施,被推举为乡祭酒,是远近闻名的长者。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邓让去世,恰逢寿州动乱不止,邓旭只得将父亲草草安葬于陡涧河南岸。清顺治六年,邓旭出任内翰林国史院检讨(从七品)后,为父亲重修陵墓,按照清朝例制,赠予邓让“内翰林国史院检讨”的头衔。

墓志明确记载:“寿春城南二十里地曰东陡涧,有林木郁然者,是为赠文林郎国史院检讨邓公之墓”,其墓葬也就是百姓口口相传的“邓家南陵”。旧时墓前有高大石羊、石马等,今已不存。

邓旭善作诗,著有《林屋诗集》,其诗“酷嗜长吉古体,多奇语,近体似王、孟,间入于温、李”,备受时人称誉。休官后,邓旭在江宁府(今为南京江宁区)营造园林居住,其子孙亦散居寿州、江宁两处,绵延至今。鸦片战争著名将领、抗英禁烟民族英雄邓廷桢即为邓旭六世孙。

邓廷桢,字维周,又字嶰筠,号妙吉祥室老人、刚木老人。1826年,道光皇帝拟任邓廷桢为安徽巡抚,邓廷桢以祖籍在安徽寿州,请求回避。《清实录》:“道光六年五月十九日,庚子,谕内阁,邓廷桢奏请回避安徽祖籍等语,邓廷桢祖籍安徽寿州,在江苏已有五代,着毋庸回避。”

在任安徽巡抚时,邓廷桢曾到陡涧河南岸的祖坟祭祀祖先,并写诗纪念,《寿春镇校阅事毕,遂获省视先茔,纪恩述德兼示诸父老(四首)》 :“(其一)送颍入淮去,行行马首东。芍陂涵远水,桂树动秋风。鸡犬千年后,川原百战中。时平务修养,亟为筑安丰;(其二)画角鸣秋戍,牙旗度晓关。荒屯余壁垒,重镇控湖山。霜冷弓刀肃,风清草木闲。侧闻宽大诏,振旅已东还;(其三)无恙松楸古,含悽拜墓门。清芬诵先世,旧德在礽孙。族异通侯贵,家惟素业存。寄言诸子侄,珍重感君恩;(其四)禾黍登丰岁,枌榆是故乡。百年吾父老,一夕此壶觞。佩犊风宜靖,悬鱼节敢忘。漫牢夸画锦,仰止相州堂。”由诗中“子侄”“父老”等语可知,邓廷桢与寿州邓氏同源,且世辈明晰。

悠悠数百年逝去,陡涧河依旧缓缓东流,今日邓家渡口虽已废弃,但这一地名与寿州邓氏的故事仍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