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取经”新农人

本报通讯员 柏 松 本报记者 张 静

版次:01  2023年03月23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身着西装,潘殿成将小汽车停在水泥路边,走到一望无际的麦田边,指挥无人机给麦苗打药。

不远处,60岁的李中林脚蹬运动鞋,骑着电瓶车迎面而来。一见面,两人就交流起种粮心得。

3月22日,在寿县双桥镇双桥村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两位农民在田边聊起种粮经,成为一幅别样的春耕春管新风景。

几年前,李中林流转了300亩耕地,和镇里其他16户农户一样,种起了草坪,一年2到3茬,年景好时,年底会有90多万元收益。

“种草坪来钱快、不愁销路,全镇当年草坪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李中林告诉记者。“种草坪效益高,可是伤地啊,土地受损,怎么保证粮食产量?”潘殿成在一旁接上了话茬。

2021年,响应国家多种粮、种好粮的政策,当地农民纷纷铲除草坪,转向粮食种植。当时,淮南市正在探索农业生产“大托管”。

看着无人机进入“自动巡航”模式,按照既定“航线”自主喷洒农药,潘殿成回忆到:他是寿县一名地道的农民,2016年拿到了新型职业农民证书。2022年,他以每亩700元的价格,从双桥村委会托管3100多亩由草坪恢复的耕地后,加大投入翻地、深耕、施肥,加快恢复地力,积极做好种粮准备。

村民李中林也铲除了承包地上的草坪,但是对能不能种好粮,如何种好粮心里没底。“不种草坪了,从亲戚手里拢来的300亩地,还能撂荒不成?”李中林主动上门请教潘殿成。

“农业生产大托管,实行机械化规模种植,银行跟进信贷服务,还有保险托底,咋不赚钱?”潘殿成详细介绍其中的门道:统一选种,统一田管,统一收割,统一销售……

2022年秋,潘殿成将若干块小田亩平整为大田块,使用旋耕机快速整地,3100亩土地,无人机追肥2天就喷洒完毕。看到这里,李中林彻底服气了,也看到了种粮增收的希望。

在潘殿成的指导下,李中林选择小麦良种“郑麦136”。现在,无论是施肥还是打药,每阶段的田间管理,李中林都请潘殿成帮忙。

“不论年龄,能者为师。跟着新型农民,俺老农民算是开了眼界!”李中林笑呵呵地向潘殿成请教:“当前该注意些啥?”

“这段时间是麦苗拔节期,要特别注意病虫害防治。”潘殿成拔起一株麦苗,一边拨开叶子,一边叮嘱李中林,要经常关注叶片和根部的颜色变化,防止出现叶片发黄或者斑点。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依然是关注‘三农’,我们实行规模化种植,未来的粮食产量一定会更好!”潘殿成告诉记者,他今年的目标是小麦亩产超过550公斤。

曾经的万亩草坪如今已经变回良田。在双桥镇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大牌子旁,看着满眼绿色,李中林说:“俺这300亩地,规模还是太小,明年也交给村里搞大托管,一起享受大托管的福利!”

田间地头聊种粮,两人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前来查看苗情的双桥镇镇长张玉高也加入进来:“咱寿县可是全国产粮大县,你们把地种好,一起给国家粮食生产加把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