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坚守患者最后一道生命线

——记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

版次:04  2023年03月2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有这样一个经常创造生命奇迹的地方——重症医学科(ICU)。送到这里的病人,都处在即将被死神拉走的边缘,科室医护人员时刻都在与时间赛跑,同病魔智斗,和死神“拔河”,时刻坚守患者最后一道生命线。

“我们始终秉承着一个理念:‘即使只有1%的希望,我们也要尽100%的努力,绝不放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吴化奎介绍说,科室全体人员秉持医者仁心,尽一切努力挽救患者生命,使很多曾在死亡线上挣扎的重症患者重获新生。

砥砺奋进,打造省内一流大型综合性ICU

2001年,医院重症医学科初成立时,仅有2张简易的重症床位。多年来,在吴化奎主任带领下,在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下,该科室已发展为设备齐全、监测与生命支持全面、拥有25张重症监护床位(包括3间单人病房、2间负压病房)的省内一流大型综合性ICU。

“重症医学科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科。”吴化奎主任介绍说,目前科室有医师12名,护士50名;高级职称6名;硕士6名;省级重症专科护士3人。同时配备了大批先进的危重病人监测与急救治疗设备,包括26台高端进口呼吸机,2台转运呼吸机;2套中心监护站;2台低温治疗设备;2台电子支气管镜;2台床旁连续血液净化治疗设备;42台精密输液泵和注射泵;1台血气分析仪;2台心脏除颤起搏仪;2台人工肝可为肝衰竭病人提供人工肝治疗;淮南市首台ACMO等,可行高级生命支持治疗,为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了坚实保障。

仁心仁术,为危重患者筑起生命屏障

去年9月,一名35岁男性病人,因腹痛2天入住该院,并诊断为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入院24小时内便出现休克、呼吸衰竭、肉眼血尿、尿量减少等症状,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立即转入重症医学科。“当时腹部CT提示全胰头胰体尾坏死,腹腔、胸腔都有大量积液。”吴化奎主任介绍说,患者转入重症医学科后,他带领科室团队科学研判,精准施救,针对呼吸衰竭给予有创通气、肺保护策略;针对肾功能衰竭给予持续床边透析治疗;针对贫血予以共计三千多毫升红细胞悬液;针对腹部膨胀呈“板状腹”、完全性肠梗阻,给予改善肠道血运并结合中药灌肠、外敷,以及腹腔穿刺引流,共计引流血性胰腺坏死液七千多毫升。

从气管切开到气管封堵,经过268小时的机械通气,在吴化奎主任及团队的悉心治疗下,患者脏器功能衰竭逐渐恢复,肠道逐渐恢复蠕动,开始排便排气,随后,经过46天的精准救治和悉心护理,最终他们将患者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

在重症医学科,像这样的危急重症患者有很多,吴化奎主任都是带领团队,全力以赴,认真分析、争分夺秒抢救每一位患者,为百姓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多年来,医院重症医学科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稳步提升。高危肺栓塞尤其是栓子巨大或同时阻塞左右肺动脉,往往造成患者即刻死亡。近三年,重症医学科共计收治17例高危肺栓塞患者,其中有的患者已经心跳停跳,但在科室团队的全力救治下,这些患者都成功脱离危险,康复出院。产后大出血也时刻吞噬着年轻妈妈和胎儿的性命,近三年来科室救治了26例凶险产后大出血产妇,续写了医学“神话”。此外,科室近五年收治110例各型难治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大多是由外院经治加重后转入,多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我们团队的努力下,这些重症胰腺炎患者全部治愈,无一例因治疗原因转上级医院。”吴化奎主任自豪地说。

勇担重任,扛起最重的“生命之托”

2022年12月7日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后,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进入由防转治的新阶段,“保健康,防重症”成为核心目标。市卫健委紧急成立新冠肺炎救治组,由吴化奎主任担任重症医疗组组长,该科室其余7名医护人员担任医疗组成员,积极配合市卫健委统筹协调全市新冠感染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守好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践行医者初心,扛起“生命重托”。去年12月中下旬以来,医院新冠感染就诊患者数量激增,一批有基础病的危重患者亟需诊治。气管插管、支气管镜、帮病人吸痰……进入ICU里的患者一般都需要医护人员进行有创操作和悉心照顾,因此重症医学科也是感染风险最大的科室之一。科室医务人员都是24小时连轴工作,那段时间每天都有医护新发病例感染,高热、全身疼痛,咽痛,工作量骤增、身体病痛、极限疲惫,但他们从未有过退缩,而是全力救治,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

为了全力开展新冠病毒感染救治工作,医院坚持全院一张床、全院一盘棋,动员一切力量、打通所有科室,将多个科室改造为急危重症病区。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又勇担重任,冲锋在前。科室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徐胜负责急危重症二病区;科室副教授、副主任医师金磊负责急危重症六病区,保障重症救治率、降低病死率,全力以赴筑牢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防线。

2023年1月1日,80岁裴大爷新冠感染后白肺症状严重入住医院重症医学科,科室给予高流量和无创辅助通气配合治疗、加以俯卧位通气,最终好转。1月29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一例体重达到300多斤的17岁“大白肺”男孩,患者入院时昏迷,呼吸衰竭,双肺弥漫性病变,当时命悬一线,科室紧急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积极抗病毒治疗、序贯脱机等对症治疗,在经过10天的救治终于转危为安。

与此同时,76岁王奶奶、80岁刘奶奶、73岁凌大爷……多例白肺高龄患者,在重症医学科通过积极治疗康复出院。

守护生命防线,打开“希望之门”!医院重症医学科将继续坚守初心,敬畏生命,踏踏实实做好生命最后一道防线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