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按照2023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计划,中央网信办将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聚焦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等现象,针对“自媒体”造谣传谣、假冒仿冒、违规营利等突出问题,坚决打击,从严处置,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身处信息化时代,未成年人参与网络生活已然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披露:未成年人近半年内的上网率达99.9%,显著高于73%的全国互联网普及率。其中浏览视频成为未成年人上网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因此那些可能对未成年人尚未成型的价值观、道德观造成负面影响的视频不容小觑。基于此,加强“自媒体”乱象治理,对于保障未成年人享受健康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然而,建立起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保护”壁垒,除国家的重磅出击外,更需要强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发力。
家庭应切实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
信息化的持续蔓延使得互联网的使用逐步得到普及。家庭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在监护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首先,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应自觉做未成年子女合理使用网络的领路人,给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简言之,父母每天上网干什么?上多长时间?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实则对孩子的影响都是最直接的。很难想象,在一个父母成天抱着手机刷视频、打扑克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很理性地使用网络。
其次,应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引导孩子转移沉迷网络的注意力。比如父母带头放下手机拿起书本,自觉做“阅读型”的父母,推进“书香家庭”建设,对于缓解子女沉溺网络必然具有积极的影响。
学校应加强未成年学生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的教育引导
毋庸置疑,作为未成年学生最重要的集体生活,学校的教育引导在其成长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首先,学校应按要求开好信息课,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信息课的开设应严格落实课程标准,在完成知识、技能教学的前提下,要把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引导学生做网络生活的主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其次,学校应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此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应增强责任意识,共同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202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在“社会保护”一章中明确指出:“社会应当树立关心、爱护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首先,全社会要达成保障未成年人享受健康网络生活的共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事关千家万户的和谐幸福,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应有之义。
其次,要强化社会监督。倡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坚决举报和揭发利用网络平台,制造、发布真假不分、善恶不辨、美丑不明的网络信息;坚决举报和揭发有关封建迷信、黄赌毒,以及其他方面可能对未成年人传达错误、消极、扭曲、违法犯罪的价值导向的信息,真正为呵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社会保护的有力大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