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齐王庙濒临淮河北岸,在清朝雍正年前,凤台尚未建县,这里属于寿州北郊。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置县后,为凤台县仁寿乡,现在属潘集区架河镇王圩村。
地处偏僻的齐王庙小学除了历史悠久外,还是凤台县早期革命的秘密策源地。百年齐小,除承载了凤台县中共早期革命的光辉历史,还流传着一个革命英烈胡之光的悲壮故事外,它还有一个杰出校友——金克木。
1928年春,18岁的金克木小学毕业,牛刀小试,任教寿县三十铺小学。半年后,哥哥资助二十元,他与几个同乡少年,一起来到凤阳男子第五中学,此校原为第五师范,改高中后照老章程,免收学费、住宿费和伙食费。但春季只是入学,没有学籍,还没等到秋季报考高中,学生闹运动,停课整顿,金克木无奈返家。
金克木先生在《游学生涯》一文中说:“回家后,在暑假中得到通知,要去凤台县找民众教育馆吴馆长,那边急需人去工作,他去了以后被安排在齐王庙小学教书,在这个地方整整度过了一年。”
民国初年,齐王庙王圩出了个热血青年王介佛,向往革命,离家南奔广州,就读于中山大学,后又受训于黄埔军校,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北伐战争。广州起义失败后,王介佛回到故乡,在凤台县创办了一所群众教育馆,自任馆长,宣扬赤色共产主义思想,不到一年被国民党县政府下令停办。1926年春,王介佛接任齐王庙小学校长。1928年6月,王介佛、程东方成立了齐王庙第一个中共组织——王圩孜党小组。1929年,齐王庙的平民夜校正式开办,以识字为掩护,宣传马列主义,号召人们抱团斗争,翻身闹革命。1930年6月,凤台县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在齐王庙小学召开,选举王介佛为中共凤台县委书记。
金克木所说的民众教育馆吴馆长,就是王介佛。1933年暴动失败后,王介佛和妻子胡之光失去组织关系,不久,王介佛被捕,随即变节,中共凤台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一批党内骨干被捕入狱,40余人惨遭杀害。王、胡夫妻分道扬镳,胡之光继续秘密从事革命,1946年惨遭国民党杀害,被沉尸淮河,壮烈牺牲。
二
从寿州城到齐王庙,中间隔一座绵延的八公山脉,金克木每次都绕道位于凤台县大山乡八公山脚下的祖居地“山金家”。这条路既是去齐王庙教书的路,也是小时候清明节大人带他祭祖的路,先上“山金家”祖坟,然后再到东边的山王朱家窝上父亲的坟。因为太远了,全靠步行,中间要有个歇脚的地方。金克木有个家门哥哥叫金世勇,在大山乡当乡长,家里过得好,来来回回,都到他家歇脚,得到他的照应。这个民众教育馆馆长介绍他去齐王庙小学教书,其实,在齐王庙小学已经有位叫金道勋的在那了,比金克木年龄大,却晚一辈,算是侄子。据说,由他穿针引线,其实,背后是这位乡长大哥的意图。
没有想到是,虽有三十铺小学教书的经历,到齐王庙小学教第一堂国文课还是弄了个“下马威”,课堂上学生竟然起哄。也是难怪,18岁的他,个头还很矮,看起来像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东家”(即校长)见状,没有办法,以为他教不了,正在犹豫间,那位当乡长哥哥出面说情来了,让他先上几课再做决定吧。
于是,金克木想试探一下学生们程度的深浅,他说,我从你们学过的东西里出了一道作文题,做完再说。结果一堂课下来,只有一两个交上来,有的只写了几个字,有的根本就没有动笔,不知道这个题目什么意思。于是,手都伸出来吧,一一打板,这一打,打出了威风和服气。这个满腹诗书的小老师心里明白了,这些乡下孩子肚子里没有装多少“货”。后来,除了教国文外,他还教外语,名声越来越大,“东家”把别的老师教不了的学生都交给他。
对于怎么教国文,金克木心里是有数的。他在后来的《国文教师》一文中写到:“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他的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背不下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了。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几句,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课。”
我在凤台县李冲乡“山金家”(现在属淮磷社区)见到了金克木这位乡长大哥的孙子金虎成。他告诉我,金克木临走时,他家也开始衰败了,只给了他三块钢洋。老先生还反复跟我说到,除了教国文,金克木还教外语,这是他最厉害的地方。但是,他教的是哪一种外语,现在存疑。因为,金克木9岁随三哥到寿县第一小学读书,不久即学习英语。另外,金先生在《比较文化论集》序言中说:“我在小学毕业后从上海函授学校学习世界语,想从这一不属于哪一国的语言,知道一些小国、弱国如波兰(世界语创造者的故乡)的情况,同时,也没有忘记追问那些大国、强国的人是怎么回事。”
金克木的教学越来越受到学生欢迎。一年很快过去了,放寒假时正赶上下大雪,“东家”挽留,乡长大哥派的长工去帮他担书箱子,硬是不准。他只好先回,书箱子还是第二年开春才担回来的。此时,他已经离开家乡,远走高飞。
三
一年时间,在那个动荡的社会,不算长也不算短。在这里,关键是他结识了齐王庙小学的三位同事。金克木说:“这一年也并未虚过,同学中有三个大学生,分别是上海大学、中山大学、武昌政治干部学校的学生,都受过一九二六到一九二七年的洗礼。三个人除了讲不少见闻给他听外,还一直鼓吹他出门上大学,而且确定要去北平(北京),因为,一则那里有许多著名大学,二则生活费用便宜。照他们的说法,那里花钱吃住,简直像在这小地方一样,其实他们并未去过。”而且,最重要的是,金克木居然信了。
从1928年开始,金克木辗转于寿县三十铺、团城子、堰口集、瓦埠镇和凤台县白塘庙、齐王庙等地,在教书的同时,一个少年跃动的心被信仰之火点燃,他瞒着家人从事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的活动。这一次,金克木突然抽身离开,那是因为家人已经隐隐感到,他这么教下去,迟早是要“闯祸”的。
辞别齐王庙小学教职,金克木已经决意离家。这里,还有一件“退亲”往事。当时,家里已为金克木定了亲,女方姓吴,家境殷实,住凤台城关。大哥带着金克木去后,告诉女方,要外出求学,如果愿意等,就等。时间不能确定,也许三年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女方听出弦外之音,叫金克木立即写了休书,答应退亲。
我们知道,金克木先生受到的正规学校教育,只到小学毕业为止,后来完全是凭借自学,跻身中国顶级学府。金克木的传奇,终成一代学贯中西、知兼古今的举世罕见奇才、世纪大家。现在,提到金克木先生都会贴上“小学毕业”“小学教师”的标签,这可是一个特殊的小学毕业生啊。正如著名诗人西川说的那样,一个人,不论他一生当中受过什么教育,到老了之后都是回到小学教育,这就是小学教育的品位。我想这句话,完全适合前辈金克木先生。
在齐王庙小学教书的背后,也许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